诗词大会不少人答错《静夜思》,不怪选手,上学时老师都说不明白
很多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绵延,最终都不免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文字同样如此。就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俗语。它原本的含义是,人如果不修为己身,那么就会被天地所不容。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却将这句话错误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么天地都会诛灭他。
这种现象在古诗词中同样存在。很多时候因为对于诗句中某个字眼的理解错误,就会让整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像杜牧《山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很多人将这句诗中的“坐”理解为坐下,这句诗的意思便成了“停下车坐着看傍晚的枫林”。但实际上这里的“坐”和坐着根本没有关系,它在这里的意思是“因为”,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因为爱枫林晚景,所以停下车来观赏”。
像上面这种情况在古诗词中其实很常见,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的答案是我们可以确定的。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有些字眼存在争议,但是人们却没有办法确定这些存在争议的理解哪一种是正确的。就像《中国诗词大会》曾经有一道考题。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 B、卧具 C、井栏
“床前明月光”这一诗句出自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学习并背诵过的。其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谓是写尽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化不开的乡愁之情。
这道题诗词大会给出的正确答案是C,也就是井栏。当时选手中有不少人都答错了。不过对此观众也表示理解,还称这种情况很正常,马未都先生也曾因此被批。那么,为什么观众对于答错这道题会这么包容呢?
其实观众能够理解选手答错这道题,原因正是在于“床前明月光”中“床”这个字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的,流传着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床”指的是井台,一般古代的水井都会有石头雕砌的台子,防止人不小心掉进去。
第二种说法认为“床”指的是井栏,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凸出在地表的部分叫做井栏。在古代,“井栏”又被称为“银床”,因为井栏在形状和功能上和床有些相似。可能有些朋友会好奇,形状相似可以理解,怎么会功能相似呢?在《释名疏证补》中有记载“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说白了床就是一个装人的容器,而井栏是装井的容器,再者两者都是起了保护作用,所以功能相似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床”是个通假字,通“窗”,相当于李白是在窗前看明月。
第四种说法认为“床”指的就是字面意思,也就是人们睡觉的床。
第五种说法则是认为“床”指的是胡床,是古代的一种可折叠的坐具,相当于现在的马扎。而马未都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查阅古籍的时候,发现不少文献中唐宋年间胡床也被简称为“床”。不过对于马未都的这种观点,方舟子在看到后就予以了痛批,他参考了一系列典籍中“床”的定义,认为床自古以来就是寝具,说它有别的意思的人都是想多了。
对于“举头望明月”中“床”的这五种说法,现在认可度最高的就是“井栏”这种说法,或许这也是诗词大会将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原因。但因为认可度高就将它视为正确答案,这样的逻辑真的合理吗?我个人认为并不合理。
其实对于这样的题目,我觉得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你让参赛选手或者学生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专家之间都存在争议,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说不明白,你让他们怎么回答,这完全就是难为人。我们要知道“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指的是什么,除非去问问李白,否则所有的答案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所以那些选手答错真不怪他们。
所以出题本身就应该严谨,去考查那些有据可依没有什么争议性的内容,而不是将焦点放在那些今人只能猜测还不能确定的内容上,否则所谓的考查就失去了意义,也完全没有什么说服力。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