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近三百件展品梳理百年上海设计,期待新的超越

2020-09-22

字体设计可谓上海设计的一个重要开端;上海食化公司的美工组曾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不少人们熟悉的用品背后鲜为人知的设计故事,将在百年上海设计展上被一一揭开。展览以近300件实物、文献描摹出上海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设计机构、设计教育的百余年轨迹,其中十件设计手稿、文献为首次公开展出。

“这不是一个怀旧展,也不是一个老物件展,而将呈现一种不断研究发现的无尽状态,期待一种超越。”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赵蕾坦言。她认为梳理上海设计,是在寻找城市的根脉,对于上海城市发展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从设计的视角能够更好地把握上海文化生态圈的价值、样貌,或者说,上海设计能够将上海非常独特的城市文化精神更好地扩型出来,不仅是概括,也是传播、传承。”

化解国货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尴尬,“食化美工组”立大功

展览本月底登陆刘海粟美术馆,共涵盖20个上海设计故事主题,50余个词条条目,160余位设计师,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实物所沉淀的历史痕迹。

“美工组的品牌故事”是其中一个能够激起观众颇多共鸣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很多产品是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现状。1963年上海食品日用化工工业公司组建了“食化美工组”,采用新材料与新工艺,集中力量为一批产品设计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包装,化妆品类的有美加净、蓓蕾、蝴蝶等,食品类的有牡丹饼干、大白兔奶糖、光明啤酒等。焕然一新的这些产品当时广受消费者青睐,不仅成为“国民记忆”,也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顾世朋设计包装的“美加净牙膏”就是当时名扬海外的产品,以中国传统的“唇红齿白”为理念,运用红白两色,简洁大胆。他操刀的美加净外文商标“MAXAM”字体独特,无论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字母排列次序都是相同的,并且与英语maximum谐音,意为最大、最好,很快“美加净”成为当时我国轻工业出口产品中注册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个品牌。顾世朋的徒弟赵佐良则打造了“留兰香牙膏”包装,以三片绿叶作为产品的醒目标志,同样一举成功。他透露,这款牙膏至今还在出口,近三年每年出口6000万支,据说是英国Tesco发的订单。令人感慨的是,赵佐良说,当时在工厂里,他和他的同事们被统称为“美工”。直到数十年之后,这些包装设计者之名才一一为人所知。

“印刷字体新演绎”这个主题则勾连出又一段值得被更多人知晓的设计故事。“很多人认为文字是小事情,但我认为这是上海设计的一个开端。”资深平面设计师姜庆共说。据他介绍,此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是一本书,来自上海美华书馆的一本中英文字典,印刷于1882年。“印刷的金属活字是由美华书馆开发的。我们现在所用的宋体是从美华书馆开始利用机械制造的方式来制造的。随后美华书馆把这一技术带到上海,从上海开始销售,包括制作,最后形成上海的印刷字体优势。”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结束了笔画繁杂、同音异体字使用不规范的局面,印刷字体开始重新演绎。中国第一家专业字体设计单位就是1960年成立活字研究室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孕育了日后一批经典著作的字体,也催生了字体设计师这一全新职业。例如,这里于1963年完成的宋一体,可谓我国自行创写设计并制作的国家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副印刷字体,前后设计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配写简繁体字约18000字,最终成为1965年版《辞海》的正文字体。

百余年来,“上海设计”与“上海式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随

此次展览的前期基础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自2012年以来组建团队持续对“百年上海设计”课题进行的深入研究。至今这个课题已形成两本图书——《上海美术史大系1949—2009》(艺术设计卷)与《百年上海设计》。以此为基础,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再次组建研究团队,校内校外研究专家共同参与,集中力量发掘上海一百多年来的商业与产品设计实物,延续前期的研究。

“百年上海设计”的故事将一直讲到今天。这里的“百年”不是数字,而是指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设计起步、发展、变化的状态记载。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人们能在展览中看到,近年来上海是如何挖掘本土原创设计、全面提升设计产业水准、实现国际合作交流的。21世纪的设计作品,经资讯记载、专家推荐及遴选,将以邀请的方式参加展出。

在赵蕾看来,“上海设计”设计范式的提出,是对所有诞生于这座城市的设计的溯本求源。“上海设计”有一个最重要的设计精神与价值站点,它服务了上海乃至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满足了生活表象之下精神感官的多重享受,因着时代的审美与思潮迁移,也随之紧紧跟随。可以说“上海设计”是与“上海式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随的。“上海设计”的风格流变见证了它在中国与世界设计格局中的唯一性。而“百年上海设计”的变迁则让人们看到一座城市对于世界设计格局的重要意义与弥久价值。

作者:范昕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