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的是什么?

Image 2020-09-22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快”当然指“痛快”,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据说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就非常喜欢这首诗。

提起杜甫,人们脑中不免会出现一位愁眉深锁的老者形象,杜甫为人正直、忧国忧民,因而他的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从而被称为“诗史”。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他有痛快惬意的诗,然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颠覆了大家对他的印象,写出了他狂放不羁的喜悦,极具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看看~~

钰姐认为若要理解诗中的“青春”一词,有必要理解杜甫整首诗,以便于联系上下文作全面而准确的理解,避免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

先了解下杜甫作此诗的背景。这是杜甫听闻“安史之乱”结束后,惊喜欲狂并作了此诗。

唐朝宝应元年冬(762年),唐军收复洛阳,郑州及开封等,次年史朝义自缢、部将投降,至此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原湖北襄阳人,后徒河南巩县,“安史之乱”后逃难到四川,后战乱结束,在四川的杜甫听闻此消息,随口便唱出这首七律。

0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联叙事点题,写到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消息分外欢喜,以致眼泪洒满衣裳。“忽传”更显起势猛、捷报突然。

杜甫一家本因“安史之乱”逃至(剑外)四川北部,好消息一来就由闻到泪,由泪到喜,惊喜的洪流奔涌而出,终于“泪满衣裳”了。

试想,8年的战乱漂泊与颠沛流离,任谁都会百感交集、喜不自胜?林徽因就因抗日战争逃难到过四川,想想她的情境与杜甫的心境,似乎也并无二致。

0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颔联写状态,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容已完全消失了,正在欣喜若狂地收拾诗书。杜甫这里非常高明,他写妻儿欣喜就是写自己心情。

他仿佛想说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一家人多年的愁云惨雾,终于要云开雾散了。家人的喜悦就是杜甫的喜悦,此时的他再也无心伏案写诗了,赶紧收拾行李启程回乡吧。

0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的这句颈联甚为有名,可以说是千古绝唱,很多人都很喜欢它,题目中让解析的“青春”一词也在其中,我们重点解析。

诗中不难理解: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所以这里的“青春”,不是指一个人的青春时代,而是指“明媚的春光”,是自然现象,与我们现在对“青春”的理解有区别。

“白日”是指晴朗的日子,“青春”是指春天的景物,春天来临,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与之前的愁云惨雾、颠沛流离的凄惨日子截然不同。杜甫想到会在这样的日子里与亲人同返故里,自然会欣喜若狂。

“放歌”与“纵酒”,诗人把“喜欲狂”发挥到了极致,杜甫年轻时的诗是狂放的,能与李白媲美,只是中年后看透了世事沧桑,故而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如今,这么个爱国爱家的人想到要返故里,心情自是溢于言表。

0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同样是杜甫在放飞喜悦的心情,他想象着一路坐船登陆回家的情景,从巴峡穿过巫峡,往下便可到襄阳。

其动作之快,一气呵成,既有想象,又有实境,四个地理名词,既是当句对又是前后对,甚妙的工整句。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心情似乎也和杜甫的一样,有着飞奔的喜悦。

这里反映的是杜甫返乡的急迫心情,我们仿佛又看到杜甫年轻时年宇轩昂、酣畅淋漓与满怀豪情。

结语

这首诗中“青春”二字甚为抢眼,我认为,明媚的春光不仅指现实生活里的自然景象,还指杜甫的喜悦心情、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情景,这尤其是诗人内心所盼望和渴望的。这也和当时林徽因在四川逃难的心情是类似的。

整首诗理解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杜甫这诗用词精准、对仗工整、感情奔放、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而其间对诗人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甚为感染人,确实堪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这首诗首联点题,其余各联层层递进,情感奔放、非常豪迈,处处透着欣喜,且抒发得淋漓尽致,实是一首百读不厌的千古好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