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遗迹发现的陶器,独特的造型和图案,诉说着5000多年前的生存秘密

2020-09-24

1953年,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被发现。这是距今5000-7000年前的人类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让考古专家欣喜不已的是,遗址保存得相当好,出土了大量的内涵丰富文物。它们古朴,甚至略显幼稚,可我们在凝视的时候,却能发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更能看到人类艰难蹒跚前进的身影。

1958年出土的这件陶器就是如此,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让人惊喜。这件文物就是船形彩陶壶,它脱胎于最为常见普通的泥质红陶,但造型却令人惊异。原来,它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壶型,而是像一艘小船。

在陶器的顶部,呈现出酒杯的形状,这是液体的进出口。它的高度只有15.6厘米,长度却达24.9厘米,横置的器身,前后端还明显收拢成尖形。不必有说明书,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艘小船。古人已经用高超的技艺,告诉我们当时的审美情趣。

在陶壶的两肩之上,还有两个桥形小耳。利用它们,既可以提起容器,又可以穿过绳索,便于背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将器物的实用性和美学融合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造型已经足够惊艳世界了,而这件陶器的图案,更让人惊讶。在它的两侧器腹之上,分别绘制着一张鱼网状的图案。这像是将渔网挂在船上,正准备撒网捕鱼,又像是渔船归来后,挂着晾晒的渔网。刚刚出土的时候,这个图案还曾经引起过争议。

一开始,众多考古工作者当然也认为是渔网,陶器上反映了当时原始人的生活。然而,也有人提出,原始人是用木叉叉鱼的。在那个时候,并没有纤维织物,又没有尼龙塑料,怎么可能制成渔网呢?

本以为这个疑问,将会长期困扰考古界。但不久之后,就在北首岭遗址得到了新的发现。考古工作者们,又发现了“网坠”和完整的鱼骨头,证实这个图案应该就是渔网。

先说“网坠”,那是一种辅助渔网捕鱼的工具。说白了就是在渔网的下端增加重物,让渔网能迅速沉到水底,增大捕鱼的几率。北首岭遗址发现的“网坠”是石制的,上面清晰的凿痕,证实了它的功能。它应该和渔网同时放置的,可惜年代太久,渔网早已腐朽,而石质的网坠却保留了下来。

再说完整的鱼骨头,根据现代分析,它属于鲤科类,是北方常见的鱼种。如果古人是用鱼叉捕鱼,肯定会刺伤鱼类,让它们的骨头受损。完整鱼骨的出现,基本排除了鱼叉捕鱼的可能。这说明,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更为高超的捕鱼技巧。

要知道,鱼叉捕鱼的效率很低,而且劳动强度很大。渔网捕鱼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捕鱼效率高得多,甚至沿用至今,足以为相当多的人获取食物。

至于说这件陶器,到底是装什么的,专家分析是装酒的。这并没有什么实锤可靠的证明,只是因为中国后来的酒具中,就有船型的酒具。苏轼在《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中的结尾部分,就说道:

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原始社会是有酒的,当时的人们在谷物受潮后,偶然性发现了酿酒的秘密。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为数不多的酒具。试想一下,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原始社会,劳作一日后饮酒解乏,是多么惬意的享受。然而,当时的美酒注定不会太多,先民们多么希望它如同河水一样,源源不断!这也可能是船型酒器的寓意吧。这件陶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向我们透露着5000多年的生活小秘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