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的饭桌规矩,你知道多少?

2020-09-25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

作为文明延续最完整的文明古国,中国曾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创造出无数的文化成果,科技上有“四大发明”,书法上有“正草隶篆行”五类形体,书写上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文学上有“诗词歌赋”四大表现形式,即便是饮食方面都要冠之以文化,总结出“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又可以细分为“炒爆熘炸烹煮炖”等七个门类。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一座庞大的饮食文化库,可谓叹为观止。

因为封建时期的中华,是一个崇尚礼乐教化的时代,前汉书有句话说“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今人的生活中,很多之乎者也的古话早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吃饭时“不准嘬筷子”、“不许说话”、“不可扒拉饭菜”,有时候连翻鱼都要称之为“正鱼”。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文化的教化和规矩的制定极其重视。既然饮食作为一项文化的组成部分,自成一门体系,必然有着与之相对的饮食规则,所以传统的就餐习俗中,有这一句话流传甚广,叫作“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

菜不摆三

漫长的农耕文明,人们受制于科技发展的落后,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没有科学的认知,将那些自己平时少见的现象,全部归结为“上天的示警”和“神鬼”的意愿,连皇帝承继帝位都要粉饰以“君权神授”。

为了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畏,逐渐地催生出农耕时代特有的祭祀文化。在中国社会,祭祀往往遵循“三三制”,即无论是菜品,还是叩首都以三为成数。比如三叩九拜、一步三叩首、三炷香、三杯酒等等,古人之所以如此钟爱于数字“三”,是因为古人认为凡事“无三不成礼”。道德经中也曾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便将“三”看作大成之数,故而对待“鬼神”采取三三制,完全出于无限崇高的敬意。

所以,延伸到餐桌文化中变成一种用餐的禁忌和规则,拿敬畏神鬼里的礼节对待客人,显然是一种对神灵的不敬和对客人的不尊。

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说来更有意思,说桌面上不能出现五根筷子。平时有个词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叫作“三长两短”。什么是三长两短呢?说的是“棺椁”,棺椁是个长方体,一共有六款木板组成。古代民间有种说法,说棺椁做好以后不能随意挪动,更不能打开。因为一旦打开,就预示着主人应该躺进去。

棺椁打开后,是将正上方的长板拿掉,剩下的五块木板正好是左右下三根长板和前后两根短板,加起来正好是“三长两短”。明朝范文若编撰的《鸳鸯棒·恚剔》写道“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所以,三长两短成为深有不测的委婉说辞。

因此餐桌用餐时,不是说不能出现五双筷子,而是不能出现五只单根筷子(两双半),同一饭桌上的筷子必须要采用相同的规格,长短要一直,不可以出现参次不齐的情况。随着餐桌规则的进一步完备,古人甚至规定用餐完成时,摆放筷子要对齐,不然也是一种“三长两短”的忌讳。

席不坐六

五千年人情礼法的封建社里,中国的餐桌文化可谓是玩出各式的花样,最博大精深且最令人头疼的无外乎陪餐制,即饭桌上主副陪的安排,时至今日这种文化依然流行甚广,成为用餐交际的必修课。

席不坐六的意思很明确,一张桌子上绝不能坐六个人,因为六人席是骂人。很多人会不明白六六大顺,坐六个人有什么不对。有过农村经验的网友或许见过那种老式的大方桌,俗称“八仙桌”。大方桌是完全对称的家具,四面八方整齐划一,每边可以坐下2个人,加起来一共是八个人。

若是坐六个人,必然是上下各一个,左右分坐2个。这样的坐法从远处看完全是一个“乌龟”的造型,上下两人是“头尾”,左右四人是“四条腿”。虽然乌龟象征着长寿和忍耐,可是生活中谁也不愿意被人说成是“王八聚餐”。因此在古代,那些达官贵人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宴请宾客时,从来都避讳这一点,要不多喊两个人,要不少请两个人,总之是为了不让人说成是“乌龟王八”。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封建时代的生活规则已经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为制定的繁文缛节,今天看来确实有些无稽之谈。作为后人在理性对待封建旧制的同时,应该把握住一个要诀,传承文化更多的是继承那种精神,而不是囫囵吞枣的全盘吸收。老祖宗之所以要制定如此繁重的规则,更多的是想培养个人的规则思维,绝不是作茧自缚。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