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四合院在农村,现在都很少见了,四合院为什么会在逐渐消失?

2020-09-27

诗人李宣章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一片片土瓦,为远古牵线。将淳朴凝聚,睦邻亲情融合。这首诗说得确实不假,如果你小时候住在农村的四合院中,一定会记得靠得整整齐齐的屋舍,会记得夏夜里传来邻居的欢声笑语和虫鸣,还会记得那些质朴和睦的邻里感情。

四合院代表着我曾经的美好记忆,也代表着我天真的少年时代,可是四合院似乎已经消失在了童年的回忆里,这种古老的标记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越来越稀少。那么它在文化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在潮起潮落中沉淀出了什么呢?

四合院的历史变迁

四合院在春秋时就有记载,那时的人们因为从原始社会刚进入封建社会,城市里的商人,士大夫都有了居住的需要。但是古代毕竟有野兽毒虫之类的重重危险,他们独自居住只会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危险之中,同时又因为中国自古“家国”观念深入骨髓,所以这些人选择了四合院作为居住建筑。

那时的四合院具有设计的规定性和严格性,《现代汉语大辞典》中这样形容四合院:原始殿堂,将原型定义为寝。一套标准的四合院中有三间住宅,中间为门上方为堂,而左右两侧为厢房,分别拥有着居住、招待客人以及举行仪式的功能取向。

随着时间的流淌,四合院在历史中依旧屹立着。在汉代四合院依旧是严格的模式,没有太大改变。只是因为技术发展,有了砖墙使它变得更坚固,因为工匠的技艺使得它变得精致美丽。

汉代时期四合院的屋檐向上返屈,屋角反翘,而在屋檐的下方又增加木质引流结构,而宋代时期则更加美丽,在窗边也增加了木质结构的装饰,有美丽的几何花纹,刻上名花名草梅兰竹菊,写上名诗名句尽显书香。

当然,这个时间段的四合院受众群体主要是上层的士大夫以及地主阶级,而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这个财力物力支持自己住上这种规制严格的建筑,可这一切在元代发生了改变。

宋朝时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市的兴起,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增多,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一切的矛盾便开始产生。直到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并且大量规划合理建筑物,合理的华丽宫殿,士大夫居住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胡同四合院便都产生了。

这个时候也产生了四合院和花园共同设计的结构类型,很多富人会在自己的四合院修建后花园,假山,荷花池以及自己所钟爱的树木花草。具有审美情趣的小康之家也开始在自己小小的胡同里养花种草遛鸟,但是他们所居住的胡同,不是一家独大的四合院,而是几家人拼凑在一起居住的建筑,相当于现在的集体住房,是一种集体居住的住宅基地。

四合院自此到达发展的一个高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的璀璨明珠之一。

四合院的破坏——近现代的遗憾

如果四合院一直这样流传下去,到现在这或许是古风古色的标志性审美,但是它在岁月的洗礼中却变成了一个遗憾。

解放之后,由于居民人口大量增加超过了四合院的居住容纳能力,需求和供给的严重不平衡,使得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整改。1990年到1998年,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旧房改造计划,而四合院这种建筑物首当其冲。420万平方米的老住宅被拆除,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合院。

虽然不乏有侥幸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但是大部分的都已经被拆除,这些房屋所存在下来的文化遗迹,以及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其实从这种旧房改造的实际历史中我们不乏看出人们追求的不同,反思一下四合院为何被拆除?其实很容易得到答案。

人口太多,四合院是平房建筑,它承载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我们终究是往前发展,它已经承载不了我们了,于是它们消失了。

庆幸的是历史中总有那么一些沧海遗珠,现在北京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四合院,而历史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未来发展的创新。其中,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房改造中提出过“类四合院”的居住建筑模式,扩建四合院,将其从一层改为2到3层,更大程度地容纳人口,而这样的模式也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了“世界建筑师金奖”等含金量较高的荣誉。

袁史有话说

世界上许多历史的传承总离不开人类的努力,是我们的发展,才让一些文化遗迹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相信大家见到许多美丽的回忆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消失时,一定会产生很大的遗憾,所以我们要致力于保护这些美丽的明珠,让我们的遗憾减少一些,能够回顾的记忆更多一些。

不只是今天所说的四合院,还有许多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前人不断努力的结果的东西,小袁一直懂得珍惜这些充满奥妙的历史,希望你也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