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这家博物馆“不大”,却装下了一个时代……
时光倒流至几十年前,眼前这数万件的老物件件件都是过去那个时代家家户户司空见惯的生活器物,然而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再普通的东西如果分门别类数以万计地收藏在一起,也就变得不普通起来。近日,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二十里铺一个小巷道里的一家正在布展的农耕民俗博物馆,未展先火。那些老器物身上,讲述着一个个家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光阴的故事在这里静静流淌
“我收藏的老物件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是当时每家每户都在用的东西。”9月28日,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顺着收藏达人王世祥手指的方向看到,被归整到不同展区的老物件从外到里,从一个个落满灰尘的盆盆罐罐、犁耙筛仓中,依着窑洞状四通八达的展厅向左右前后延伸。
土的地面、土的展台、土的墙面,置身其中,除了一股浓浓的土味扑鼻而来外,另一个感觉是与别家装潢考究、极尽“奢华”的高大上博物馆相比,这家展厅很“土”,但土得让人心怀感动,极度舒适。
“作为一名60后,当时自己经历过的生产生活场景仍历历在目,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就是想把过去那个时代的民俗、农耕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复原再现,让每一位亲历者从中找寻到逝去的记忆,同时也让后辈儿孙从中了解到一个时代曾经的生活印记。”王世祥说。
细一打量,过去几十年老百姓日常所用的生产生活物品,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不同样式的木匣、老式的木桶、竹编的簸箕、鋬笼,以及各式搓衣板,老旧家电、古建雕花横梁、木工墨斗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这些器物一个紧挨一个,就在地面上、展台上、墙面上、屋顶上,上下左右的摆放、悬挂着,其中大多数物件已经从当下的生活中消失了。
王世祥说,每每看着其中任何一件东西,眼前都会不自觉的显现出老百姓使用这件东西时的生活场景,对于他来说,每一件都来得不容易,同时每一件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器物本身的故事,弥足珍贵。
近10年访遍陇右收藏数万件
王世祥说,这里收藏品已超过10万件,是自己花费近10年时间走遍陇右村落到处搜罗来的,这些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老物件,反映了那个时代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见证了人们生产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物质、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生长在农村,对于农耕文化有着特殊的情结,办农耕博物馆就是想为此做点事情。”他说。
他大致给这座民俗博物馆分为两个主题板块,包括百姓生活器物展示和红色主题展览。在百姓生活器物展示区,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用具、服饰等;而红色主题展示区里,一些劳动工具等藏品可以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另外,博物馆内还设置了场景复原区,过去时代特征明显的老式理发店、供销社、打铁坊、织布坊、照相馆等一一再现,这些颇具时代印记的场景,让参观者一经到访,便有种重新回到那个年代的感觉。
触摸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让文化传承
记者采访当天,巧遇一波外地客人慕名前来参观。他们说,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参观过很多,但像这家博物馆这样的,还是首次见到,直言震憾。该博物馆的建设,将为农耕文明展示、寻找乡愁记忆、留住人类生活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
王世祥说,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旧物件不可避免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同时,社会上也就很少见到有一定规模的农耕博物馆,这是激发他倾注所有精力打造这家博物馆的初衷。
从2011年开始四处回收老物件至今,王世祥一路走得很辛苦,因耗资巨大,他把大半生的巨额积蓄全部投入还有短缺,最后不惜卖掉房子,对此,他无怨无悔。
“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映农耕时期的,从耕种播收到打碾贮藏到粉碎加工,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到习武娱乐,从工匠制作到非遗表演等综合性农耕广义博物馆,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他说。
对他而言,虽说现在这处馆址是临时的,但馆内文化载体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却是永恒的、不可复制的。
将10多万件物品一一摆放到位,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布展工作于2018年开始至今,已耗时近3年时间。
“预计再有2个月,布展工作就能完工,届时将对游人开放。”谈起未来,王世祥的脸上又立马展露出笑容。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