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三大碑林之昭陵书法名碑欣赏

Image 2020-10-13

昭陵现存42通陪葬墓碑,其中欧阳询书《温彦传碑》、褚遂良书《房玄龄碑》,影响深远,为大家所熟悉。本文以选择欧阳询、褚遂良、唐太宗、殷仲容、王知敬、唐高宗等于昭陵的书石作品八通,条撷宋以来诸家金石著作对其书法之评判,以广其传。

一 禇亮碑

褚亮碑头

褚亮碑(局部)

约高宗在位时立。碑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体兼隶阴刻“大唐禇卿之碑”,传为唐太宗书,碑文撰者不详,传为殷仲容书,分隶36行,满行65字。碑上截部分字迹尚存,余均磨灭无文。

禇亮,字希明,禇遂良之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为散骑常侍(从三品),贞观二十一年病亡,赠太常卿,谥曰康。两《唐书》有传。

碑中称李世民为“太宗”,可知碑立于高宗即位之后,又因碑中仅书禇遂贤,而不及次子禇遂良,可知该碑立于遂良得罪贬死之后。宋赵明诚《金石录》将其列于高宗末年,不无道理。

碑额书法以篆为主,篆中有隶,然与《秦诏版》中的篆书兼隶书却不相同,书法劲峭妍美,方圆并用,结体为篆,运笔又多为隶,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昭陵碑林诸多碑石,碑额凡乎同类,或官、爵、勋、谥并称,或以身份官位尊称,惟该碑额爱利润留成“褚卿”。清初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云:“按唐制,三品以上得立碑,而元老大臣,得请天子题额,其重若此。昭陵诸碑额为体不一,多从篆,独褚亮碑额书‘大唐褚卿之碑’,篆笔兼隶,殊峭劲,为太宗御题无疑。”今人多从此说。褚亮亡时,次子遂良为相,为太宗所重,又与太宗为书友,求太宗御书亡父碑额,不为难事。太宗酷爱书法,工真、行草、飞白,其传世书迹有《温泉铭》、《屏风帖》《晋祠铭》等。

褚亮碑为八分隶书,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称其为“唐石之最佳者”。陪葬昭陵的马周碑为殷仲容书己成定论。明赵《石墨镌华》云褚帝碑:“分隶与马周碑如出一手,疑亦殷仲容书。遂良能书,非仲容辈恐不得其父碑也。”今人多从此说。该碑书法结体方古,端妍细劲,既蕴藏汉魏的凝重与质朴,又体现了隋唐以来的妍丽与规整。

殷仲容,两《唐书》未为立传,据《旧唐书·殷峤传》、《新唐书·殷践猷传》、《新唐书·李嗣真传》等史料推知,殷仲容乃陈郡(今河南淮阳)人,唐开国功臣殷峤(开山)从祖弟殷闻礼(令名)之子,高宗、武后时有重名,官冬官(礼部)郎中等职,善篆、隶、精于题榜,与书法家王知敬同代齐名。相传武后时,殷、王二人奉诏题榜,仲容题“资福寺”,知敬题“清禅寺”,同为绝笔,行路之人莫不停车观赏。

殷仲容在昭陵的书石作品,除褚亮碑、马周碑外,还有昭陵六骏的底座题名和十四国酋长石刻像的题名。昭陵六骏石座题名今不复存,十四国酋长石刻像座尚存其七,题刻仍在。

二 马周碑

马周碑

马周碑头

马周碑书法

上元三年立。碑身首高358厘米,下宽116厘米,厚39厘米。碑额篆书阳刻“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碑文八分隶书,共37行,满84字。碑面文字除左上部较清晰外,余均磨灭难识。碑中撰书人姓名己泐,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载,为许敬宗撰文,殷仲容隶书。赵氏所载,当有所本,故宋后皆从之。

此碑书法风格与褚亮碑略同,然褚亮碑多方古妍丽,此碑多工整精细,且稍带篆书风味,结体和章法都显得严整规矩,一笔不苟。

唐承汉魏之后,隶书宏伟,犹有古法。唐初欧、虞、褚、薛,惟欧阳询兼工此体。高宗、则天二朝,工此书者殷仲容、贾膺福、卢藏用、郭谦光接踵而起,清叶昌炽《语石》评价诸子云:“殷仲容号为专家。”又云:“唐初书家,无不从分隶出。”

三 高士廉茔兆记

高士廉碑

高士廉碑头

永徽六年立。碑身首高437厘米,下宽130厘米,厚50厘米。碑额篆题阴刻“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许敬宗撰文,赵模正书,共37行,满行81字,字迹大部凿损,尤以中部为甚。

宋欧阳修《集古录》载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一年,是以卒、葬之年为立碑之年,属误。碑中称李世民为“太宗”、“文皇帝”,又称高宗为“今上”,可知其必立于高宗之时。罗振玉《昭陵碑录》载其立于“永徽六年二月”,或有所据,今从罗说。

赵模,仕唐官位不显,两《唐书》未为立传。据其他史料,可知其在太宗时,为翰林供奉拓书人,高宗时,为太子右监门府铠曹参军。赵氏虽官位不显,然在初唐书坛,颇负盛名,曾奉太宗诏临摹《兰亭帖》,分赐王公大臣。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说:“太宗命(赵模)与冯素同模《兰亭》者,固不能与欧、虞比肩,亦一时之俊也。”沮康有为称赞赵模书法“清朗爽劲。”

赵模书《高士廉茔兆记》,历业评介极高。《石墨镌华》称该碑书法“方整秀逸,大类欧虞”。清叶炽则认为该碑书法更接近虞世南,评价道:“赵模,虞之宗子也。……赵之视虞,结构气韵,升堂窥奥,而醇古之气则稍漓矣。此所以未达一间也。”赵模书石作品,仅见此一碑,今观其仅存之字,结构严整,运笔练达,方整娟秀,肤骨兼美。

四 李靖碑

李靖碑

李靖碑书法

显庆三年立。碑身首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碑额篆题阴刻“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景武公碑”。许敬宗撰文,传为王知敬书丹,正书39行,满行82字。碑下截凿损过甚。

此碑未镌立石年月,据碑,靖卒于南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然碑中屡见“太宗”字样,可知其立碑在高宗之时。碑首行前题“侍中高阳郡开国公许敬宗撰”数字,清晰可见。据《新唐书·宰相表》许敬宗显庆二年八月为侍中,三年十一月为中书令。由此可知此碑立于显庆二年八月至三年十一月许敬宗为侍中期间。宋赵明城《金石录》定此碑立于显庆三年五月,当有所据,今从此说。又《金石录》载此碑为王知敬书丹,后人亦多从此说。

王知敬,两《唐书》无传。《新唐书·王友贞传》云:“王友贞,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父知敬,善书隶,武后时,仕为兰台少监。”盖即其人。又据考证,武后时,王知敬与殷仲容齐名,主要书迹有《金钢经碑》《洛川长史德政二贾碑》等,传《尉迟敬德碑》亦为其书石。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论唐时书家云:“王知敬书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若翼大略宏图,摩霄殄寇,则未奇也。”明赵《石墨镌华》评王知敬书石诸作云:“直是欧阳率更(欧阳询)、虞永兴(虞世南)之匹敌也。”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评论王书《卫景武公碑》(即《李靖碑》)云:“此书遒美可爱,精妙绝伦,不逊虞褚。”王知敬书名,自唐至清,世代褒扬,大有匹敌欧、虞、褚、薛之势,故清叶昌炽在《语石》中总结道:“唐初之欧、虞、褚、薛,各擅胜扬,难可轩轾(高低)。王知敬虽未能方驾(两马并行,指齐名),然其所书《卫景公碑》及《金钢经》,皆为世所脍炙。”今观其书,果然森严方整,俊丽丰秀,婀娜于外,刚健于内。

五 周护碑

周护碑

周护碑书法

显庆三年立。碑身首高341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7厘米。碑额篆书阴刻“大唐故辅国大将军上柱国襄公碑”。许敬宗撰文,王行满正书,共31行,满行84字。碑身中部断裂。

此碑未镌立石年月,据碑,周护卒于显庆二年十一月九日,撰者许敬宗时为侍中,又据《新唐书·宰相表》,许敬宗显庆二年八月到显庆三年十一月为侍中。结合二者,定此碑立于显庆三年。

碑首行具撰书人姓名,云“门下录事王行满书”。王行满期,两《唐书》无传,生平不可考。迄今为止,发现其书石作品,除《周护碑》外,还不洛阳《三藏圣教序并记》和《韩仲良碑》。三碑署衔均为“门下录事”,可知官位不显,仅从七品。唐张怀瓘和窦暨在《书断》和《述书赋》中,广收前代和同代书家,均未提及行满,可见,因其官职低微,纵然书法超绝,也未被时人重视。

千余年后,王行满书法渐被重视。清毕沅推崇王行满书法:“观其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不在遂良下。”康有为甚至认为颜真卿属王行满流派。诸家所论,虽就《三藏圣教序》和《韩仲良碑》而言,用以评价《周护碑》,亦不为过。今观此碑书法,庄重大方,清劲秀丽,结体修长,古朴遒劲,纤秾得体,疏密适度,于欧、虞、褚、薛之外,另立风格。

然而叶昌炽却对王行满书法多有微词,在《语石》中认为王行满、吴通微、苏灵芝皆得虚名,云:“书学至唐极盛,工书而湮没不称者,尚不知凡几。况渲赫到今,其必无滥竽可知矣。然有三人焉,循名校实,不无遗憾。一为王行满,一为吴通微,一为苏灵芝。王书如病痿痹,麻木不仁。于书经纤,靡若无骨。苏书圆熟,如脂如韦。”真是见仁见智。

六 清河公主碑

清河公主碑

清河公主碑书法

麟德元年立。碑身首高354厘米,下宽119厘米,厚355厘米。碑额篆题阴刻“大唐故清河长公主碑。”李俨撰文,畅整书丹,辛胡师镌字,正书72行,满行57字。碑下截字尚可观,余均泐灭。

畅整,两《唐书》无载,生平不可考。该碑首行云“雍州长安县品子畅整书”,品子,即品官之子,是时畅整署作“品子”,当还青春年少,尚无官职。清河公主乃唐太宗女,下嫁程咬金儿子程处亮,畅整能为其书碑,可见他青年时期即有书名。

该碑书法劲拔秀逸,拓落淋漓。结字修短方圆,横竖撇捺,潇洒奔放,不拘一格。重文者,运笔气势均不一样,仅从能见到的十多个“之”字来看,雁张翼舒,虎踞龙盘,各得其形,各具其势。清杨守敬《平碑记》评价该碑道:“此碑劲峭奇伟,上承登善(褚遂良),下开薛曜,书法至此,如千里马不受羁驾,可称奇品。”其《学书迩言》又云:“畅整之清河公主碑具体薛曜,超迈罕匹。”清叶昌炽《语石》对畅整书《清河公主碑》亦给予很高评价,云:“畅整书名不甚著,今所存亦只清河公主一碑。然其书劲拔,如张千钧之彀,满而后发。上之虽未能抗薛纯,下之可平视薛曜。”叶昌炽甚至还认为薛曜的部分书石作品,尚不及畅整,在《语石》中又云:“薛曜书尚有《封祀坛铭》及《石淙》夏、秋两序,其书尚不逮畅整,愧难兄矣。”

据武树善《陕西金石志》载,畅整在昭陵的书石作品,还有《赵国杨太妃碑》、《梁敏碑》、《程知节碑》。至清末,此三碑久佚未出,故叶昌炽《语石》谓畅整书石作品所存只《清河公主碑》。《赵国杨太妃碑》、《梁敏碑》现在尚未出土,惟《程知节碑》早年断残,仅存中间一截,民国时为醴泉民教馆收藏,1975年移入昭陵碑林。

《程知节碑》麟德二年立,较《清河公主碑》晚立一年。二者相较,清河碑书法劲拔奔腾,而程碑则英挺秀逸,风格虽同,而结体有异,故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谓程知节碑“书体瘦硬放纵”。亦属至论。另据赵明诚《金石录》所载,畅整尚有《滁州刺史刘公碑》,今己不传。

七 兰陵公主碑

兰陵公主碑头

兰陵公主碑

兰陵公主碑书法

显庆四年立,碑身首高338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1.5厘米。碑额正书阴刻“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李义府撰文,窦怀哲正书,共31行,满行70字。碑面除上下两端字尚可辨认外,余均凿损难识。

该碑撰者姓名己泐,宋赵明诚《金石录》云“兰陵公主碑,李义甫撰”。李义甫,即李义府。据原石,碑题目下“吏部尚书”四字清晰可见,《新唐书·宰相表》载,显庆四年八月,中书令李义府兼吏部尚书,可知该碑确为李义府撰,且不早于显庆四年八月。该碑无书丹者姓名,佚名《宝刻类编》云书者是“附马都尉窦怀哲”,后尽从此说。

兰陵公主为唐太宗第十九女,下嫁窦怀哲。怀哲乃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侄窦德素之子,历官兖州都督、云州都督、武威都督等职。

该碑书法方整而劲拔,娟秀而凝练,取欧之盘骨,得虞之遒媚,足为唐碑上乘,为历来金石家所称道。明赵《石墨镌华》云该碑书法“方整劲拔,亦欧虞之流亚也”。清叶昌炽《语石》评价碑书法云:“窦怀哲《兰陵公主碑》,笔法在欧虞之间,亦唐碑之至佳者。其结体绵密,而气则疏。其运笔严重,而神不滞。欧公《化度寺铭》,天然妍秀,不假修饰,此碑则稍露矜持之态耳。”

夫为妇书碑,可谓悼亡之作,乃此碑一大特色。兰陵公主亦是善书者,据其碑,她“七岁学书,尽钟(繇)、张(芝)之妙迹”。翰墨结缘,堪称一段佳话。

八 李勣碑

李勣碑

李勣碑头

李勣碑书法

仪凤二年立。现仍李勣墓前。碑身高750厘米,下宽180厘米,厚54厘米。碑额篆题阴刻“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唐高宗李治撰文并行草书,共32行,满行110字。碑题下“御制御书”四字以及文末立碑年款为正书。碑下截凿损过甚,余皆清晰。

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书承家法,真、草、隶、飞白皆优。《唐会要·书法载》,许圉师言高宗书法:“魏晋以后,惟兹二王,然逸少(羲之)少力而妍,子敬(献之)妍而少力。今见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许圉师为高宗臣子,难免阿庾之嫌,然高宗善书,却是事实。其传世作品有《万年宫铭》、《纪圣颂》、《睿德碑》等。

《石墨镌华》评价高宗此碑:“行草神逸机流,后半尤纵横自如。良由文皇藏右军墨迹如《兰亭》之类极夥,故父子万机之暇,一意模仿,以至此也。”清叶昌炽《语石》评价太宗、高宗书法云:“唐太宗好二王书,至欲以《禊帖》(即《兰亭帖》)为殉。其书《晋祠铭》、《屏风帖》,高宗之《万年宫铭》、《纪圣颂》、《睿德碑》、《英公李勣碑》,皆行书婉妙。家法相承,宛然羲、献。中宗、睿宗便有正书,而不善行草。”又云:“隋以前碑无行书,以行书写碑自唐太宗《晋祠铭》始。高宗之《万年宫铭》、《纪圣颂》、《英国公李勣碑》,皆行书也,可谓能绍其家学矣。”杨震方《碑帖叙录》论及此碑时,谓“唐高宗书法受唐太宗薰陶,笔致神采奕奕,后半尤见纵横笔势,有晋人风度”。另外,《石墨镌华》认为此碑“御制御书”四字“大类褚登善”。而张彦生《善本碑贴录》却认为“御制御书”四字及文末立碑年月正书,“似薛稷书”。皆无所据,惟以书断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