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金书架|《万曼的耕耘》《中国写意花鸟画教程》
《万曼的耕耘》
主编 施 慧 [保]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这本书/画册了介绍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项目:1.展览:“万曼的耕耘”——在中国美术学院展览馆,南山路218号。2.研讨会:“万曼与纤维艺术教育”——将探索关于艺术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纺织和纤维艺术的教育学,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序
文 / 施慧
1986年春,万曼[原名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受中国美术学院之邀,在我院创办了“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当代纤维艺术教育和研创的机构。
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中国学院体制内的当代艺术创作。万曼所倡导的“壁挂”创造活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现代性转型,是现代创造性思想中的一种复活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创造性活力,成为“万曼壁挂研究所” 的指导思想。在万曼的理念中,纤维已不仅仅是可供编织的材料,它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元素,乃至艺术创作和理解世界的方法,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认识论和本体性的意义。纤维,作为一种形态学的构造而存在,通过编结与织造世界的结构,泛化为一种造型学意义上的方法。万曼以一种“格物”精神,开发原材料的物性,使材料、形式以及创作手法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国文化的深远精神在这里得以创造性地转化。
万曼和他的同事在国立美术学院纺织艺术系,20世纪70年代
万曼在中国的教育思想,根植于对文化的理解和重建。无论是在保加利亚还是在旅法时期的个人创作,他都注重对斯拉夫民族语言的重塑和弘扬。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他强调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媒介来探索东西方语言融合的可能性,寻找当代艺术源自东方精神的新要素,关注本土的地域性材料,强调作品的手工状态以及地域性。万曼的指导意识,折射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态度,他极具当代意义的融合思想深深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创作,并以其包容性和跨界性为艺术开启了无数崭新的可能。
阿萨杜尔· 马克洛夫和菲力斯·赞特纳(Phelix Zentner)正在协助万曼创作作品《永动》系列中的一部分,杭州,1989年。
万曼和施慧正在创作《永动》系列,杭州,1989年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批万曼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模型小稿。这批模型尺寸不大,却极其生动,透露出万曼艺术感觉中最敏锐和细腻的部分。它们又一次令我回想起当年万曼指导我们的情景,在每一件作品的创作方案阶段,都必须有草图和模型,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作品的质地、形态、色彩、比例和尺度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体现出万曼执教的严谨、细心和执着。这次,我们将这批小稿收集在一起进行展示,同时展出的还有几件同时期的壁挂作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万曼在中国“未实现”的部分作品创作草图。我们把这次展览定名为“耕耘”,是希望这个展览能够以某种“草图”的生动方式来展现万曼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思考,更希望这些创作过程的展示能对今天的艺术学子起到启示的作用。
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却一直延续了三十年。万曼不仅是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倡导者和改革者,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的启蒙者和开拓者。
·国美好教材·
《中国写意花鸟画教程》
刘海勇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属于国美好教材系列,系统梳理了中国花鸟画学科历史与学术脉络,构建了中国画学科的笔墨结构理论体系。
以传承出新兼容并蓄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基础性作用,构筑起历代写意花鸟画笔墨结构形式特征传承体系;将中国写意精神中的“笔墨形式结构”作为研究重点,构建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结构体系,为中国画专业建设与画学研究增高阔;以教育部课题“两端三位一体”写意花鸟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依托,传承与发扬写意花鸟画,培养有哲匠精神的学者型大写意花鸟画人才,探索中国花鸟画现代转型的核心,研究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深化中国画教学学科建设。
关 于 作 者
刘海勇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科研创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美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杭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1—200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至今。2009—201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5—2019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
近年来,刘海勇教授一直渴望找一个新的角度,将自己教学十六年来的一些理论思考与艺术实践经验整理出来,梳理出写意花鸟画的理法规律以及传承出新观念下的更合时宜的技艺训练方式,使后学更全面地认知写意花鸟画。除此之外,更希望此书可作为一种与中国画学研究领域里同道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