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理论与方法:科学家传记创作现状及其得失”传记文学学术论坛举办

2020-10-18

 10月15日,中国艺术院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主办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家传记创作现状及其得失”学术论坛在京举办。全展、李朝全、斯日、胡喜云、刘春荣、张元珂、陈文璟等来自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传记作家20余人与会。

“理论与方法:科学家传记创作现状及其得失”传记文学学术论坛举办

  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当代科学家传记创作,一方面迎来历史最好时期,作为传记文学一个分支门类的“科学家传记”,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当前此类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遭遇一些困境,如急就章多、缺少精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创作者对科学工作缺乏了解;传记对象选择面窄,关注著名科学家,缺乏对从事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立传等,如何认知和破解这些问题或困境,显得相当紧迫而重要。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展作了题为“科学家传20年:历史走向与艺术空间”的专题报告,他对新世纪20年间我国科学家题材传记创作成就、多元发展态势以及存在问题或症候等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在谈到当代科学家传记创作成就时,全展从郭久麟的《袁隆平传》、桑逢康的《吴孟超》、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徐光荣的《蒋新松》、叶依的《你好,钟南山》、徐鲁的《屠呦呦》六部传记作品的成就来阐释六种科学家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理论结合实践,既对科学家传记创作发展作了宏观分析,也对具体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作了题为“科学家传记创作浅议”的专题发言,他围绕“科学家作为传主的价值”“科学家传记的独特性及特质”“科学家传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这一论题作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分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主任、《传记文学》主编斯日作了题为“传统与当下: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学家传记叙事策略及其当代启示”的专题报告,她将中国科学家传记创作源头追溯至《史记》之《扁鹊仓公列传》,详细分析了司马迁写作《扁鹊仓公列传》所运用的多元叙事策略,如细节设置、视角转换、他者叙事、身份建构等,认为作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高峰之作的《史记》在2000多年前已熟练运用多元叙事手法,将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和汉代名医淳于意的形象塑造得“有骨肉、有血脉、有情怀”,是中国历史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第一篇传记作品,今天讨论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司马迁的这篇传记对今天的传记创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元珂在发言中梳理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创作史”,阐释了“科学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并对传记写作的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文体问题作了深入阐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刘春荣、《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编审胡喜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文璟、《传记文学》副主编胡仰曦等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编辑、出版经验,对当前科学家传记创作、阅读与传播情况作了介绍。

  据悉,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于2020年正式成立。本次论坛是该中心主办的首场论坛,后续会有一系列学术讲座逐次展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江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