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个下午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理想谈谈诗歌

2020-10-19

10月17日,首届鹤林国际市民诗会即民间诗歌创作论坛在成都鹤林社区举行。来自国内外近30名诗人、诗歌爱好者以及普通市民围坐一堂,度过了一个诗意的下午。诗人邓翔、刘泽球、易杉、秦风、陈建等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办诗歌刊物的经验和新时代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女诗人、现当代文学教授汤巧巧在会上简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民间诗歌刊物的发展历史,汤巧巧表示,中国的民间诗刊“非常有中国性也非常有当代性”,这点让它作为一条潜在的河流,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现场里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陈子弘、邓翔、刘泽球,青年诗人汤巧巧、张丹、杜均、曹悦童以及来自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诗人,在会上介绍和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作品。会上同时进行了诗刊《理想》第3期的新刊发布会。

当代诗歌现场的潜流—民刊

诗人西川曾撰文探讨中国的诗歌的一个小传统,即由诗人们自发办起的民间诗歌刊物(下称民刊)群以及围绕在它们周围的民间诗坛。他说,多年来,当代中国诗歌写作和诗歌传播,一直存在着一种地下色彩。民刊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刊物从不发行,只在诗人之间相互寄赠,但“对中国诗歌走向的影响是巨大的。”

《存在》诗刊创办人之一、诗人刘泽球回忆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和同人们能接触到文学资源有限,写作也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所以一批严肃写作的诗人,需要一个平台来发表作品,开始自办刊物。

《第三代人》诗集主编、诗人邓翔表示,他在青年时期创办刊物时,并没有想太多。当时他们的作品不被主流刊物认可。他记得当时曾把自己的手稿交给一位主流刊物的编辑,编辑称他的作品太阴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表达。”邓翔说,那时中国正经历很大的变化,这些经历对于年轻的诗人们来说震动很大,他们有很多要说的话,需要表达的空间。

四川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地,有众多民刊在此聚集。文学评论人、四川诗人易杉在1991年参与创办民刊《上下》,1999年参与创办民刊《书写者》,2005年参与创办民刊《屏风》。易杉说四川的民刊很多,“(多年来)一批严肃诗人在为诗歌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诗人们)和他的生命,生活的一种互动。”易杉觉得民刊是诗人们承放生命的幸福和温暖之处。

当代文学研究者,女诗人汤巧巧表示,其实民刊这个小传统并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她认为向上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初,“《新青年》也罢,林语堂他们所有的这些社团办的刊物,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其实都是unofficial的,而且他们的组织结构组织架构,其实今天的民刊也是一样的。”这个小传统虽然经历各种波折,但成功延续至今。汤巧巧认为民刊小传统是中国当代诗歌现场之下的一股潜流,非常的重要。但到今天它又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发展,表达和传播越来越容易。刘泽球认为科技带来的开放性有很大好处,可以让更多人通过刊物交流、提高。但他也发现刊物的选择范围扩大,反而不如过去的刊物内容那么尖锐,刊物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理想》的理想

《理想》诗刊第三期在诗会现场正式发布。《理想》由四川诗人木易和张义先在2019年1月创办。张义先表示,在当下创办《理想》是希望能回归初心,“突破当下荆棘丛生的乱象”,寻一条通向理想的路径。

木易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们希望《理想》不只是本同人刊物,“《理想》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编辑团队),只要有理想,有想法,谁都可以来申请做编辑,来投稿。”

易杉表示,民刊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他说民间诗歌写作不是被迫边缘化或者自我边缘化的自恋式写作,“不是自娱自乐的形式狂欢,而是个体生命与语言相关联的一种自觉”。而民刊尽管是地域性或者圈子性的读物,但它创造出的独特价值,则能超越地域和时空,反而彰显出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彭毅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诗人。他觉得当下民刊亟需寻找到自己的特点,“而且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除了作品以外,思想性,表达方式都应该有(一些)迥然不同的东西。”此外,彭毅觉得民刊的另一个问题是延续性。他认为一本刊物要长久的办下去才是有生命力的刊物,“因为你(民刊)的发布范围是有限的,只能靠生存时间来提升价值和人们的认可度。”

彭毅说,鹤林诗会最令他感动的是看到许多95后、00后的年轻诗人,“我参加过很多诗会,成都的诗会,四川的诗会,全国的诗会,但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诗人为主。”他觉得诗歌也好,诗刊也好都要适合年轻人阅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多用新媒体,多用年轻人,多关注介入现在社会最前沿的思想。如果要加入一本刊物,彭毅希望他能将他的思想和这个时代相结合,“绝不可以被时代淘汰。”

诗人陈子弘用中英文朗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作品《城堡》

活动由Annie Leonard(美国)主持,邓翔、刘泽球、王学东、易杉、张义先、陈子弘、秦风、汤巧巧、陈建、Thomas Andries(比利时)、Ruth Broome(英国)、张丹、杜力和木易等诗人、画家、学者或民间诗刊代表出席了活动,并朗诵了他们的作品。四川诗人陈子弘还用四川方言朗诵了他新近翻译的作品,即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城堡》。

鹤林国际市民诗会获得了成都天府新区城乡发展保障资金的支持,是社区品牌打造项目之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