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艺术研究】留学史视野下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

2020-10-20

董松,1973年生,山东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三级研究馆员,先后任安徽省博物院副院长、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第七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首批“拔尖人才”,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2013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IVLP)成员。

从事博物馆工作25年主持完成各类展览逾百项,《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等3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领衔策划多个展览连续入选全国十大主题展,策划《春之歌——潘玉良在巴黎》等赴港澳台地区巡展,担任2017年外交部安徽全球推介活动文化展览文案策划。2015年至今先后帮助全省市县新建博物馆20余座,完成展览项目80余个。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留学生更多选择去日本留学,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认为巴黎是文艺复兴发生地,是世界艺术中心,不满足日本这样的江河,他们要去艺术之都法国去探寻艺术的真谛。1921年8月13日,吴稚晖率领在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招收的一百多名学生,搭乘法国邮船博多斯号(Porthors)前往法国里昂。这是法国里昂中法大学(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在国内招收的第一届本部生,也开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法国派遣留学生,这其中就包括美术生苏梅(苏雪林)、方蕴、方裕、潘玉良、邱代明等,此后国内每年都会派出人数不等的艺术留学生前往法国学习深造,在30年代初达到高潮。加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部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断学业前往法国等欧洲国家继续学习,大量留法艺术生在巴黎的聚集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的成立提供了人员上的基本条件。

明信片上的博多斯号

基本面貌

1930年前后,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马霁玉等陆续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他们每年通常会举行圣诞聚餐会,在1932年的圣诞聚餐会上大家觉得“需要一个更紧密的、更纯洁的艺术团体的组织”。于是,在1933年1月14日,欢送留法美术生郭应麟回国的欢送会上,提出了成立一个留法艺术学生组织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热烈响应,这包括了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郑可等前辈艺术家。他们从2月5日到3月5日的一个月里,连续召开了3次会议,讨论组织的目的、意义、名称、章程等问题。4月2日举行了成立大会,会上“决定本会名称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同日通过本会简章,选出第一届委员,本会正式成立。”。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先生回忆说“在艺术家聚居的巴黎,我家成了学艺术的中国留学生的聚会场所,除王临乙、吕斯百之外,曾竹韶、唐一禾、秦宣夫、陈士文、刘开渠、滑田友、马霁玉、王子云、余炳烈、程鸿寿、郑可等人都是我家的客人,有油画的、做雕塑的、搞建筑的。著名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就是在我家成立的。”。1934年第8期的《艺风》杂志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号”,其中刊登了化名“江鸟”的常书鸿《本会成立经过》一文,介绍成立该会完全是自发的认为“需要一个更紧密的、更纯洁的艺术团体的组织”,出于“互相了解、互相研究的真诚的态度”,“自由地评论艺术界的现状,艺术上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1933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海外艺术团体,是少有的“影响卓著,至及国内”的海外艺术团体,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等都是发起人。

1934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合影

1933年8月出版的《艺风》(第1卷第8期)刊登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启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录”以及“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简章”,第一次向国人宣告组织是“以联络感情共同研究艺术”。“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启示”中的“青年艺术家已决意要导引中国紊乱着的艺术事业运动在一个明确的标的上”,实际上就是宣誓他们今天在法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改造中国艺术的决心。具体抄录如下:

要集中运动的力量,要确定进攻的方向,为中国留法艺术界智与灵的检练,为中国艺术界联合战线的预备,我们才集合了二三十个同志,草创这个:“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集团。从一九三三年一月起,到现在已有六个月继续不断的聚会,六个月从头到尾的关于艺术问题的交谈,觉得这里的青年艺术家已决意要导引中国紊乱着的艺术事业运动在一个明确的标的上。自然,我们正在沉默努力的时候,用不着自已的鼓吹,更用不着别人的赞扬。至于我们的结果且待将来的事业来解答你们罢!

学会成立初期,随着留法艺术生的持续增加而得到迅速发展,会员数量也较多,滑田友曾说过这是“我们穷艺术家组织一个团体”。这一时期,大多数成员的艺术活动多集中于艺术院校学习。他们大多是在食不果腹、半工半读的状态下坚持学习,尽管如此他们自强不息、刻苦攻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沙龙展览,仅仅在1933-1934的一年时间里,就有19位成员作品入选各类沙龙展。同时,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学会的组织架构和日常运行等基本完善。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大批留学生回国,学会成员减少很多。陆续回国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投入到保家抗敌的历史洪流中,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剩余在法国十余名成员,坚持开展学会的日常会议和活动。特别是,组织学会成员通过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义卖、出版抗战救国专刊、购买救国公债及长期认捐等各种形式支持国内抗战,成员表示“抗战一天不停,捐款一天不止”,“略表分羹共餐微意于三万里外”。

滑田友《水仙》,潘玉良购于救助中国抗战中被害妇孺抽彩募捐会,安徽省博物馆藏

到1944年巴黎解放和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学会活动进入第二个活跃期。1945年3月24日,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第五十八次大会举行,潘玉良当选为会长,标志着学会重新步入正轨。这一时期,旅居法国的学会成员用各自的艺术实践积极探索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他们的艺术成就越来越受到法国主流艺术圈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他们持续把中国艺术介绍给西方并产生影响,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主要史迹

翻开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档案是一页一页沉重的历史,我们最终找到了112位成员,这其中有很熟悉的常书鸿、滑田友、刘开渠等艺术家,但更多的是如刘家峪、郭应麟、刘曲樵、路毓华、周思明、唐亮、毛宾等不被公众了解的艺术家,甚至还有一些如刘深山、朱志清、方墉、王衡芷等除了姓名我们一无所知的前辈艺术家,但是他们都曾经为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寻求现代艺术前往异国他乡,探索振兴中国艺术发展之路。

学会从1933年成立到上世纪50年代初都有活动,前后延续近20年,先后聚集了常书鸿、滑田友、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吕霞光等112名旅法艺术家。因此,它是我们已知的活动时间最久、组织最完备、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留学生艺术团体。成员既有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专业的艺术生,也有汪德昭、蔡柏龄等物理、化学专业但爱好艺术的留法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陆续回到祖国,也有一部分留在法国和其他国家,但是他们都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纵观学会发展的20年间,有几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予以重视。

1

组织“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英伦中国艺术展览会参观团”

1936年春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组织“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英伦中国艺术展览会参观团”前往伦敦参观,共有常书鸿、滑田友、李瑞年、陈士文、黄觉寺、张紫屿、吕霞光、周轻鼎、廖新学、王子云、凌常(女)、张贤范(女)、陈芝秀(女)、唐蕴玉(女)、王衡芷(女)、刘家裕(女)、马霁玉(女)等22人和郑揆一、吕太太、王先生3名家属共计25位成员,在伦敦的六天时间里,他们参观了多家博物馆、画廊以及英国皇家美术学会,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滋生“一种无尽的民族自豪感”。

1936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参观团赴伦敦,在巴黎火车站合影

1936年,中国留法艺术协会参观团在伦敦展览会门前合影

2

有组织的向国内介绍西方艺术新思潮

1934年8月和1936年11月,中国留法学会学会两次通过《艺风》杂志刊发“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号”、“现代艺术专号”,组织会员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向国内系统介绍西方各种艺术流派和各国艺术发展情况,并从各自角度对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进行了阐释。仅常书鸿、陈士文、郑可、刘开渠、王临乙五人在《艺风》各期杂志中发表的文章就达到90篇,在中国播撒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种子,被评论界称为“划时代的论述”,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也成为世界现代艺术在国内的重要传播者。

1934年第2卷第8期《艺风》杂志“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专号”

3

举办“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

1946年10月1日-20日,“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举行,共有潘玉良、滑田友、严德晖、周麟、李风白、廖新学、郑可、周轻鼎、曾竹韶等13名学会成员的205件绘画、雕塑作品参展。这是学会成员作品第一次整体呈现在法国观众面前,“好游者纷至沓来,共饱眼福,学会诸同志之声誉,自必与时俱增,前途之美满,可以拭目俟之也”。

1946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展览目录

学会展览照片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作品展览会”展厅内景

滑田友与作品《农夫(又名,少年中国)》 1946年展览会上

严德晖参加1946年留法学会展览作品图片

4

学会组织机构的变化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组织机构变化很频繁,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很大也很快。因此,他们会及时根据人员和局势情况来调整内设组成机构,以保证学会的正常运转。例如,1937年抗战爆发前,大批留学生回国,留法艺术生数量大为减少,内设机构就由最多时的6个股缩减为总务、文书、会计三股。1936年召开的学会第四次大会对学会章程做了修订,规定采取委员制,设总务股、文书股、展览股、出版股、交际股、会计股六股。每股设委员、副委员各一人,任期一年。全体大会每年一次,常会每两月一次。

1938年8月第四十次全体会议再次修订章程,内设机构缩减为总务、文书、会计三股。每股二人,每年由大会推举6人负责担任,其职务每四个月调换一次,每次常会主席由总务股担任。1940年6月德军占领巴黎,法国全境沦陷,学会成员纷纷离开巴黎,学会活动基本停滞。

最佳样本

海外华人艺术史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内容了解不多,对他们的成就没有给予充分的关照和评价,特别是他们对建国后中国艺术整体格局的影响和贡献,学界没有予以应有的认识。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先后集结了112名旅法华人艺术家,随着作为学会会长的潘玉良保存的一批珍贵历史档案的发现和整理,为学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全新的材料。我们希望把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作为研究留法艺术生的最佳样本,通过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丰富现代艺术史、海外华人艺术史以及民国美术社团的相关内容,填补美术、雕塑、音乐等专门史的一些空白。

1

时间跨度长

中国的留法学生起于1921年。1921年8月13日,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一百多名学生,搭乘法国邮船Porthors前往法国里昂。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法国派遣留学生,其中就包括美术生苏梅(苏雪林)、方蕴、方裕、潘玉良、邱代明等。此后国内每年都会派出人数不等的留学生前往法国学习深造,在30年代初达到高潮。1937年后留法生基本中断,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才重新开始派遣留法艺术生,但是每年的名额有限只有1-2名,例如吴冠中就是这一时期的公费留法生。1949年前中国成立后,中国就不再派遣留法学生。

如前所述,学会从1933年成立活动延续到1952年前后,跨度近20年,这包括了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迅速的黄金十年1928-1937年,1937年-1945年的全面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1945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间基本涵盖了中国派遣留法学生的主要时期,可以反映留法美术生情况的基本概貌。

2

专业门类齐全

学会的112名成员中,大部分是学习艺术的留学生,和少量物理、化学、地质、政治等专业但是爱好艺术的留学生。绘画专业有常书鸿、常玉、陈士文、韩乐然、黄显之、李风白等;雕塑专业包括滑田友、王临乙、刘开渠、严德晖、周轻鼎、郑可等;音乐专业中既有学习演唱的周小燕、李献敏,还有演奏专业马孝骏,以及作曲专业的陈德义、冯文元、丁善德等。此外,虞炳烈、何广乾、王艾、胡自能等学习建筑专业。应该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中的成员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门类,涵盖了留法艺术生的各个专业。

3

来源地多样

中国留学生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是,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从国内来到法国。但是,还有一部分中国学生是从包括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来到法国学习。留法学会成员中也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如潘玉良、王子云、李风白、廖新学等大部分从国内出发的学生,其他如郭应麟、谢投八从菲律宾、何佩珠从香港、周轻鼎从日本、周圭从印度尼西亚等不同的地方前往法国学习艺术。

廖新学作品自画像

4

留学前经历不一

中国大规模留学起步于1921年,因此很多学生都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机会,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去法国求学的梦想,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留学深造。例如,王子云、严德晖、吕斯百、郭应麟、滑田友、黄觉寺、韩乐然等学会成员就是这个情况。这也导致了另一个现象的出现,即很多美术生为了满足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关于入学年龄在23-25岁之间的规定,修改自己的出生日期,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例如,周轻鼎把实际年龄从36岁改到23岁,廖新学从31岁改到23岁,滑田友从32岁改到21岁等等。

廖新学雕塑掷铁饼者

5

去向差异很大

学会成员的去向和留法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基本一致的。抗战前,大批学会成员回国投身祖国的抗敌活动中,比如常书鸿、吕斯百、秦宣夫、王临乙、王子云、唐一禾等艺术家。仅以雕塑为例,学会成员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王临乙、程曼叔、廖新学、周轻鼎等就构成了新中国雕塑界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国内雕塑创作和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1949年后仍然留在法国的学会成员如潘玉良、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吕霞光等的艺术探索和发展道路,可以勾勒出海外华人艺术家自觉探索中西融合道路,发展本民族绘画的轨迹。同时,研究成果可以和回国的成员进行比较性研究。此外,还有一批学会成员到其他国家地区定居,如陈士文在香港地区、刘曲樵在越南、郭应麟在印尼、陈宝琦和李献敏在美国,为所在地的美术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以上所述5个方面,是笔者认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可以成为研究留法美术生的最佳样本的基本认识。此外,112人的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名单的存在,确定了学会研究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更容易看到学会的全貌,以此为样本来认识留法美术生的全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语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一个艺术团体,更像是一个孵化器,从这里走出的艺术家对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努力建构的“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把艺术融入生命、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仍然是今天值得宣扬和提倡的艺术精神。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在近代美术生留学法国的大潮中产生的,把学会作为留法美术生的研究样本,从留学史的角度去对学会进行考察,以及成员在法国的艺术历程以及学成回国后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和贡献,将会大大推动“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个案研究,进而推动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的深入研究,探索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的深入讨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