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

2020-10-22

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

——从叶兆言的《南京传》说开去

作者:韩松刚(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过:“每一个城市都好比一个变压器:它加大电压,加快交换速度,不断地充实人类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列举出很多起到关键作用的城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当然还少不了南京。

    叶兆言的《南京传》(译林出版社出版),写的是南京从211年孙权迁治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段浩荡的城市历史。在历史的回旋中,南京不断跌落,又不断升起,它带给人们既有经验的鲜活,也有体验的厌倦。时间一次次把南京拖入绝望之中,又被赋予新的希望和可能。其中充盈着一种随历史激荡而生的人文精神。

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

南京秦淮河 资料图片

    不论南京这个城市形象在大家心中多么清晰,其实它在历史上并不稳定,甚至还很抽象和模糊,无法抓住人们的心,就像叶兆言在书中所调侃的,“所谓六朝古都,所谓六朝繁华,拆穿了看,有时候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可爱”。在《南京传》中,这是一个既断裂又延续的南京。在这座城市中,过去并不遥远,但今天也见出陌生。在这座城市中,看得见生死更替、人生喜乐,看得见穷困潦倒、富贵繁华,也看得见优雅高尚、俗常烟火。它弹性十足,又顽固不化,它以不同的腔调和故事涉及历史的每时每刻,这些时刻里有迫害和灾难,也有成功和不幸。

    《南京传》写出了南京在时间中的存在,以及从历史深处产生的情感共鸣,并给予这座城市灵魂和性格,“那就是能够不断凤凰涅槃,只要给一点相对安定,给一定生存空间,它就可以发展成长”。而一座城市的个性往往取决于它的文化形式。城市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式。一座城市应该是有生命的,不管历史如何变化,都需要被深刻而实际地理解。人、景观、文化,都因被理解而存在。

    每一个城市,其当下的形态都是历史积累和变迁的产物。《南京传》是历史意识的一部分,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历史可以传承,文化就是历史。”南京是一首史诗,它展示出城市作为历史和符号的意义,并让我们领会、赞颂这种展示。南京就像一件想象的、隐喻的、符号的作品,被一点点生产出来。南京伟大而英雄,它无数的成功和失败被一一造就。南京也有固执的安然和平淡,所以从来不缺大萝卜的心肠和鸭子般的倔强。

    南京这座城市负载着沉重的历史,欲要理解这座城市,须把它放入更为宽泛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中才行。《南京传》的魅力,不在于其形式,而是内容,它不依赖于自身历史的长度,而取决于时代精神的深度,以及各个历史节点在复杂历史情境中造成的实现自身现代性的难度。

    叶兆言以动态的观点,将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活动在时空中重新整合,展现了他对时间维度的敏感,一个深居历史之中并不断变化的南京才是真实的南京。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性和可能性不断增加的过程,因此,作者才会说:“清朝的南京变得不太可爱,变得老实本分,变得木讷无趣。清朝的南京,开始让人感到有一种别样的伤痛。”

    一个城市意味着人与给定空间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城市重新定义了人及其生活。要想正确地理解一个城市的实质,首先要洞察城市中人社会生活的过程。“城市有许多要素构成,但它首先表现为一个整体,一种有机秩序,一种生活方式。”《南京传》也是生活意识的一部分。《南京传》的构造是大历史,但大历史的细部是生活的气息。当我们细细端量一个城市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身处生活内部的自己。一座城市应该具备一种唤醒的力量。作为一座饱受磨难的城市,南京就像用来砌城墙的砖头一样,实在而坚硬,沉重而持久。

    美国城市规划师雅各布斯曾用“有序的复杂性”来描述城市,“城市是多种力量和过程的结果,它建立在人们的经验中,根植于人们的认同上”。城市传记书写就是建立在这经验和认同之上,并同时具备一种激活人的敏感性和想象力的力量。许寿裳在《谈传记文学》中说,传记文学的种类很多,但不外乎自传和他传。这个针对人物传记的划分,将其放到城市传记写作上同样适用。

    “自传性”的城市书写,就是书写个人与城市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这种写作的代表。帕慕克以个人的成长记忆,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和生活,他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既关涉个人的历史,又写出了这座城市的忧伤。

    而“他传式”的城市写作,自然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一种类乎置身事外般的历史书写。在这方面,英国传记作家和小说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可谓是当下城市写作的集大成。这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南京传》的写作模式即是第二种。

    其实,一个城市在一个人内心呈现出的印象往往并不都是完整、完美的,相反,它经常是支离破碎、令人遗憾的。城市传记和人物传记一样,都应该避免一种强加的美化,摆脱一种过度完整的纠缠,它应该是一座迷宫,并且不断变化、延伸,触及一座城市的历史隐秘处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处。

    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如果你想了解它,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阅读”。就如同你要更好地了解南京,除了这本现成的《南京传》,你还要读《哀江南赋》《世说新语》《儒林外史》、赛珍珠的《大地》、阿垅的《南京》、张爱玲的《半生缘》、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等,一个作为文本的城市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更为深邃的洞见。我想,这才是理解一座城市的真正开端。《南京传》写到1949年。叶兆言在后记中说:“以后的南京历史,应该是下一部书稿,可以告诉读者,这已经在计划之中。”此去经年,离1949年又过去了70多年,南京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及其所包含的复杂含义,不知道会不会在叶兆言的笔下激荡出新的深意?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4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