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麦克尤恩新作《我这样的机器》:万物皆堪垂泪,人何以为人?

2020-10-22

实习生 余冰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1982年,32岁的伦敦人查理爱上了楼上邻居米兰达。由于不知如何表达感情,查理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希望这个机器人能成为某种联结象征。把“亚当”领回家后,查理和米兰达共同对“亚当”进行各种个性化设置。但随着时间流逝,“亚当”逐渐拥有自我意识,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事情开始失控。

这个科幻的故事来源于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新作《我这样的机器》。在那个平行世界里,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历史也与我们熟知的完全不同。伊恩·麦克尤恩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历史与政治亦虚亦实的80年代,并试图借助人工智能,为人类树立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

近日,“万物皆堪垂泪——《我这样的机器》”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中信书店举行。科幻作家韩松、谷第与编辑宋玲和读者们聊了聊,这部带有鲜明麦氏标签、兼具浓厚科幻色彩的小说,如何透过文字真正思考人类的未来困境。

伊恩·麦克尤恩可谓英国“国宝级作家”。七十年代凭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在英国文坛一鸣惊人,小说《阿姆斯特丹》获得英国布克奖,《赎罪》则被翻拍成电影,获得金球奖最佳影片。

宋玲介绍,麦克尤恩偏好用细腻、犀利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余华曾评价:“他的叙述似乎永远行走在边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温暖、荒诞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边界上,然后他的叙述两者皆有。”

“万物皆堪垂泪”是从书里摘下来的一句话,它指向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开始有感情,能体会到人类的情绪。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早已为世人熟知,关于人工智能,如今人类面临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道德难题:人类何以成为人类?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机器人出轨人类该怎么办?《我这样的机器》中,麦克尤恩探讨了机器人道德困境,其本质最终引向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的密切观察——所谓的邪恶或残忍往往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在韩松看来,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可以从中读到莎士比亚、狄更斯和弗兰肯斯坦的影子。麦克尤恩把故事放在八十年代的英国,仿佛预见了未来时代的悲剧。“比如今年新冠,人的危机早就在里面,只是疫情让原来非理性的因素逐一爆发出来。他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人未来有一天会不会存在?”韩松认为,麦克尤恩在这里是悲观的,“这是‘万物皆堪垂泪’的另外一种含义”。

“《我这样的机器》在继续探讨弗兰肯斯坦没有探讨完的问题,机器或是万物,它有了灵魂会是什么情况?人怎么对待万物?这既是科学问题,也是人文问题。”韩松认为,科幻小说大抵都在谈论康德的命题,“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内心的道德,只有这两个东西合在一块才是比较好的世界。”(文化副刊部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