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北京日报评论:博物馆请“外援”关键是把好关

2020-10-22

近日,某省博物馆发出公告,其中提出“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含导游、社会教育机构及其他个人)在博物馆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对此,很多文博爱好者大为不解,明明馆方讲解人力有限,为何不让社会人士加以补充?

“三分游,七分讲”,文物讲解是参观展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禁止社会人士入馆讲解是不少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一方面,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导致展厅拥堵喧闹,扰乱参观秩序。另一方面,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说”搞成“戏说”的不在少数。吹嘘雷峰塔可治“妻管严”,妄称青铜之绿源自“发酵”,甚至在革命纪念地宣扬“宿命”“天意”,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案例。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宣教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规范讲解秩序。

规范有必要,但如何规范是个问题。关上大门,全靠博物馆自己提供讲解服务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从现实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旅游业存在明显淡旺季,博物馆客流也起伏不定。一到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一些博物馆的讲解文本常年不变,对文物衍生的历史故事更是鲜有提及,实在是不解渴,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外援”。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于博物馆而言,当代人文化需求旺盛实乃幸事。更好履行社会教育功能,显然还有比一刀切地对社会人士说“不”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比如,博物馆可以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编外力量”纳入管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自身提升服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参观秩序,不断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力争让讲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

国家博物馆网红讲解员“河森堡”曾说,自己有义务“把艰深的学术用相对通俗、唯美、令人感到温暖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好桥梁,在娱乐与严肃之间做好平衡,博物馆讲解还有很多地方等待发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鲍南

流程编辑:郭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