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荫荣和传统评书话本出版黄金期的《兴唐传》
藏书,多以善本、珍本论。善本者,直追宋元,珍本者,必见拍卖。我之藏书逾万册,虽乏“善”可陈,但敝帚自珍者亦不乏其数。所谓敝帚自珍者,所得价格都不高,图书历史皆不久,不敢说人弃我取,但也绝不会趋之若鹜,所购图书自有其价值,或说冥冥中,我与这些书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
评书《兴唐传》单行本便是属于这样的收藏。评书善本的收藏在近年来方兴未艾,改革开放以后,一部评书《岳飞传》传遍大江南北,随后大量评书艺人复出,这些评书艺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改革的新时代,无数传统评书得以整理出版,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叶,是传统评书话本的出版黄金时期。
这套评书《兴唐传》就是在那时应运而生的。一套10本的《兴唐传》分为《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以及《锁五龙》。这套全新10品书我不敢断言是世间孤品,但是极为罕见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10本书都是未曾阅读过的新书,也就是原书的主人根本就没有阅读。这10本要是一次出齐的还好办些,困难的是这10个分册是分10次出齐的,第一册出版于1981年3月,最后一册出版于1983年8月,时间跨度两年五个月,既要在近两年半时间内一本本凑齐,又要不阅读,又能妥善保存30多年,这是在读书盛行但藏书还未成风的1980年代,您说这个还容易吗?
那么是什么人能够有条件30多年间将这套书保存得如此完美呢?要不说不能深究呢,深究起来都是故事。在旧书店里同这套书在一起出售的还有几本评书类的书籍,上面都盖着“陈荫荣”的图章。这就令人豁然开朗了,这套书一定是从已故北京著名评书演员陈荫荣家中流失出来的。
陈荫荣先生生于1918年,年少时由于闹家务等原因,十三岁起即追随评书名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演出。品正三是京城有名的说书大家,擅长表演前面的八部大书,故书座儿称之为“品八套”。旧京评书大致分为长枪袍带书与短打公案书。品正三在说书中曾经调侃说,他的名和姓得倒过来念“正三品”。
▍陈荫荣
旧时评书分“白天儿”和“灯晚儿”,也就是日场和晚场,每场两个小时叫“一转儿”,品先生所会的评书按每天一转儿连着说下来,能维持两年不重复。陈荫荣先生继承了品正三先生的艺术。1949年以后,他加入了宣武说唱团。此后宣武说唱团解散,陈荫荣先生一度以捡废品度日。“文革”结束后,陈荫荣先生口述了评书《兴唐传》并由戴宏森进行记录整理,其中前三本是在“文革”前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的,整理者是金受申、脱士明、戴宏森。这套书在出完单行本后,中国曲艺出版社又一次出齐四卷全本《兴唐传》。据陈荫荣先生讲,首次一本一本出是为了定价便宜,卖着“不搬手”。中国曲艺出版社在这套评书出版上当然获取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当然,后面这套《兴唐传》四卷本由于印数过于乐观,最后出版社库存也很大,以至于很长时期在旧书市场上这套四卷本《兴唐传》都非常便宜。陈荫荣先生在此之后又开始口述传统评书秘本《龙潭鲍骆》,非常可惜的是,仅仅出版了第一册《鲍福闯龙潭》,陈先生就故去了。
▍中国曲艺出版社 《兴唐传》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孙惠弟女士曾请我帮助整理了部分《陈荫荣回忆录》录音,《陈荫荣回忆录》是陈荫荣先生对自己一生的全面讲述,其中汇集了大量评书艺术史料。在整理过程中,孙惠弟女士说以后可以将我介绍给陈荫荣先生并拜师,对于吃评书这碗饭,我是没有想过的,也觉得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她看出我的顾虑,就说,拜师并不是要你去当评书演员,而是通过老艺人的传授,你可以做一些评书方面的研究。
可是没过多久,从报上得知,陈荫荣先生因病故去了。彼时孙惠弟女士已不在国内,我从陈荫荣先生录音中早已知道老人住址,匆匆赶去,在东城一个大杂院里,老人的姑爷接待了我,那天老人唯一的女儿陈艺没有在家。我向老人的姑爷表达了哀思以后,提出了一个小要求,就是希望得到一张陈荫荣先生的照片。老人的姑爷答应了下来,让我留下地址。不久之后,我就收到了陈荫荣先生女儿陈艺的来信以及老人的照片,心中对我前去吊唁表示了谢意,并希望我“有时间到家中来玩”。
倏忽30余年逝去,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再到陈艺家中拜访,不知道那部《陈荫荣回忆录》后来咋样了?据我推算,陈先生的女儿陈艺也该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当我向卖此书的旧书店经理打听卖书人的情况时,经理说是个年轻人,我想这该是陈荫荣先生的外孙子吧。
不知道老人的女儿和姑爷咋样了?希望他们都好好的。(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