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的这个错误,被一小学生指出,刘禹锡真的错了?
小孩子的智慧是一个被忽略的宝藏,更是永远也不要小觑小学生的找错能力。
福州的一位小学生就从语文课上发现了一个问题。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个课文,那就是《羿射九日》,我们小时候或许也学过这个,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了“水枯了”,而后面的文章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个小学生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没有水的河,怎么能够用“蹚”来形容呢?
再有便是有一位杭州的小学生发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西游记中三藏、悟空一行四人,从东土大唐,到西方取经,一路上十万八千里,吃的却大部分都是相似的食物。就比说在女儿国的时候,吃的饭也都和中原的饭菜都是一样的!
这个小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之后,便在网上发文求助。有位专家给出了原因:
那就是西游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而且吴承恩也没有出过国,自然也只能是根据一些书籍的记载以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情节,所以书中的大部分食物都逃不脱江淮一带的口味儿!
还有一位成都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陋室铭》的时候,发现了这篇古文中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问题。而家长也一下懵了,回答不上来,于是便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听说了孩子问出这个问题之后表示,这个孩子还是很聪明的。
其实当我们现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有所疑虑,但是从未有过这样的质疑。
在《陋室铭》的这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当中,诸葛庐说的是诸葛亮居住的茅庐,子云亭则说的是西汉杨雄的居所!无论是西汉杨雄,还是诸葛亮,都在孔子之后,那孔子为什么又会对这两人的居所发出评论呢?
这就要从小学生存疑的那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说起了,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孔子将要去九夷居住,而那里是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人就对孔子说,如果那里太简陋了该怎么办?孔子就回答说,只要是有君子居住的地方,又怎么能够说他简陋呢?
也就是说,刘禹锡在这里是借用了孔子的典故,只不过为了骈文的对仗工整,也是当时古文行文的一个习惯,所以就想其中的连接词省略了。
解释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如果一个小学生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且大胆地提出质疑,只能够说这个孩子非常有想法,而且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更是一个了不得的能力。
《论语》有这样的一句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说,年轻人是十分值得敬畏的,谁又能知道下一代的年轻人,就比不上当今的人呢?民间也有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最近也有用“后浪”来寓意年轻人!
敢于向提出的自己的疑问,甚至向权威质疑,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