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圆桌|当“非遗+旅游”:保护与传承,不必讳言利益

2020-10-23

持续一周多的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这些天正在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举办。作为“中国丹寨非遗周”系列活动之一,10月18日,“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在万达小镇开幕。

对于传统的节日类非遗资源如何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非遗与旅游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在当天的论坛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首席专家魏小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和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等多位专家就这些问题作了深度探讨。“首先是保护机制,保护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老百姓愿意保护的,因为他觉得保护对他来说有利益,所以才有积极性。”相关专家说。

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人在展示鸟笼制作技艺。

“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现场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首席专家魏小安报告的题目是《五美具:非遗深化与旅游发展》。他认为,“非遗到处都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是我们的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它转化成产品推到市场上去,这样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经济价值,如果没有经济价值,非遗就走不出;其次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议,比如有人现在就在说,我们的非遗过于商业化,我的看法恰恰向反,我觉得我们的非遗不够商业化。因为不够商业化,所以缺乏市场活力。就只能靠政府来支撑,如果一个事情靠政策和政府支撑,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我想谈的第一点叫非遗的资源化。”

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人在展示布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图片来自新华社

魏小安将非遗的特点归纳为对美好追求、对怀旧追求、对生活的追求。“我觉得非遗的核心就是美的追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个非遗给人的感官不好,不是美的追求,恐怕很难维持。所以我就说,美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如果说很多民俗、文化,是你的禁忌,我们尊重,但这些东西就不必端到市场上来,端到市场来的必须是美好的东西。”魏小安说,“这几天,丹寨给我的感觉是一流的旅游产品,这个旅游产品的集合力,既有物质文化的体现,也有非物质文化的集中。这里面我们不能完全追求原真,我们需要研究,非遗的形成一直到今天,应该说是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反过来说,之所以丹寨能留下这么多非遗,原因是两个字:贫穷。因为穷得都没有破坏的力量,来不及工业化,一下就进入后工业化。所以贫穷留了一个好山水,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它价值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贵州丹寨皮纸制作技艺

而谈到非遗和旅游的关系,魏小安首先表示,非遗的传承人对自己的文化要自尊、自信、自爱。对于“非遗建设机制”,魏小安认为:“一是保护机制,保护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老百姓愿意保护的,因为他觉得保护对他来说有利益,所以才有积极性。这几年我们的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古的东西就值钱,正是因为有了利益,所以才有了保护的动力。这里面我们不必讳言利益。专家可以唱高调,让老百姓唱高调可能吗?二是传承的机制,也涉及到利益,非遗持有人怎么传承,非遗传承人怎么传承,我们现在有些政策支持,但是这是短期,长远发展怎么办?日本的制度叫文化财产,也是政府支持,让文化财产的持有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没人传承。比如非遗的持有人月收入两万,传承人月收入一万,徒弟月收入五千,大把的人都会来干。如果只能有两三千的收入,随便打工就能超过,凭什么要传承这个?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三就是市场机制,就是和旅游结合,因为旅游实现了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实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贵州省丹寨县非遗传承人在展示蜡染制作技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报告的题目是《文旅融合下的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他认为节日文化是贵州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丰厚的文化资源。根据前四批来看已经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的有20项,比如说苗年、侗年、水族端节、布依族三月等等,黔东就是比较多的一个州。贵州同时又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这两个大的独特资源优势,所以贵州的文旅之路有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这些资源的优势并不等于具有现实的经济文化优势,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实现文旅融合的理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进一步从节日类非遗资源和传统的节日类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这两个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中,着盛装的苗族群众参加长桌宴。新华社 图

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从事旅游工作有30年了,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地方的地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的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实践受益良多,特别是在一些旅游目的地,当地非遗以特有的形式向旅游者进行展示,把文化鲜活的呈现在旅游者的面前,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也让他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解逐步的深入起来。

他认为非遗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扶贫的有力抓手。“今年10月10号,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世界旅游联盟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发布了从2018年—2020年,这三年入选世界旅游联盟100个案例,这100个旅游案例里面其中89%是来自于我们中国的,这些案例向国际社会讲述了旅游减贫的中国故事,贡献了旅游减贫的方案,贵州有9个,是最多的,其中就有非遗与旅游融合。增强当地的吸引力推动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在此,我想简单的分享贵州今年入选的两个案例。”刘士军说,“其中一个案例就是万达集团的丹寨小镇,2011年丹寨贫困发生率为49%,全县大约一半是贫困人口,万达集团结合20多年的扶贫经验,从丹寨县的贫困实际情况出发,与丹寨县政府签订了扶贫协议,使丹寨万达小镇从默默无闻的贫困县变成了黔西南的旅游新星。万达小镇以传统特色的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风情为核心,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兼顾了苗乡文化和蚩尤文化,将丹寨七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融入了,打造了一座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养生小镇,应该说丹寨小镇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减贫的经典案例。”

万达丹寨扶贫茶园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促进非遗发展,需要压缩空间、调整时间。压缩空间是指“舞台化”的呈现,把不同地方的非遗集合到同一个地点,形成强大的传播力;打乱时间是把原本在特定时间的仪式改成可以经常看到的,比如很多云南景点每天表演傣历新年才会出现的泼水节。“要让非遗像过去完全一样保留是做不到,除非给予一定的实验室条件,那就是博物馆了。更积极的方法就是要有市场,旅游是市场之一,文创产品则是另一种市场。” 吴必虎说。

贵州丹寨蜡染

在当天下午的圆桌对话上,中国旅游报社社长徐行公布了12条全国非遗旅游线路。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黔东南州非遗中心原主任粟周榕、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继续以“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之道”做了圆桌对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要把文化和旅游的市场做结合,就需要知道今天的市场当中的主流消费人群是谁,是年轻人。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做年轻化的市场这也非常重要。

贵州雷山朗德苗寨 图片来自网络

黔东南州非遗中心原主任粟周榕是一位长期从事非遗工作的非遗人,“我从2004年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从今天台上的嘉宾来看,可以说我是最直接的实践者。其实黔东南最早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从19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的是雷山的朗德和今天入选的这条线路的,当时我们开发的模式,不像现在这样高平台的去宣传,有一种守株待兔的,希望更多的旅游者来到我的家。其实当时没有什么概念要去做旅游,只是想他们来以后,我们用我们好的民风民俗去迎接他们,我们把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如果需要。当时有一些发现我们有很多的精美的传统工艺,要去购买它。慢慢地就说,你们还有什么文化,当时我们朗德最早就开展这样的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其实当时我们做这样的旅游的时候,很多专家都很担忧我们,会说旅游是文化的杀手,他们进来破坏力度特别大。但是通过三十年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其实像朗德上寨,上寨现在发展到今天,我们所有的文化类型都保持得非常的完整,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歌舞艺术之乡、芦笙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等。有很多的荣誉。发展了这些年的时间,我们自己感受的是,我们要做旅游,开始的积极性很高,做到现在,虽然我们把一个空心村做成了一个人气村,但是未来要怎么去发展,怎么可持续发展?后面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贵州雷山朗德苗寨女子着盛装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