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芒克西川苏童格非……著名女诗人镜头下的他们留下哪些不易察觉的瞬间

2020-10-25

“‘时间剧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它呈现了我四十年的创作:文字的和图像的,以及社会的。我更愿意称其为“剧场”……时间剧场逾越了剧场的空间概念,将纵向的时间变成了空间,把个人的点变成了时间的线;最终贯穿、编织、呈现出了一个新的观看方式。”诗人翟永明说。

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光的空间·心厅,作为2020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别活动, “时间剧场:翟永明文学与摄影展”正在展出,这是出生于成都的当代诗人翟永明的第一个文学与摄影展。

翟永明是2019年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大奖得主,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为她颁奖。今年再次来沪,她为沪上读者带来的是诸多手稿、摄影、影像资料、出版物等组成的7个系列100余件作品。

“我写诗,或者写散文,都是为了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文字于我仿佛是来自天赐的一件恩物,就像画家手上的颜料,建筑师手上的质材……在我的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对创造性的热爱,而精神性自由则是我们选择写作的前提。”翟永明这样自述。

翟永明的笔触细腻、清丽又充满张力,在数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她保持充沛精力和思考活力,在风格上寻求各种可能性,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著有诗集、诗文集《女人》《终于使我周转不灵》《行间距》《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最委婉的词》《毕竟流行去》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个语种。

翟永明四十年来的写作历程在“时间剧场”展览中通过手稿、首次发表诗文的报刊、重要评论文章、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早期文本、国际诗歌节邀请函等难得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以及历年出版书籍梳理呈现。其中包括1986年首发《女人》组诗的《诗刊》,1988年首发《静安庄》的《人民文学》,以及翟永明久觅未得、最终在“白夜”墙上发现的《黑夜的意识》,它在1986年首发于《诗歌报》。“这些资料于我无比珍贵,把它们放在一起,也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诗人四十年的创作实践。”翟永明表示。

展览中,翟永明以同行身份摄下的当代作家影像尤为有趣。《肖像》系列中,她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作家、艺术家朋友,捕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本真瞬间,这些肖像的“主人”包括芒克、西川、肖全、苏童、格非等众多读者熟悉的名字。“翟永明拍的大部分诗人,我都认识,但诗人的表情神态与环境的关系是我不熟悉的。照片只是一个瞬间,不管是偶然的相遇或刻意的拍摄,都是不同凡响的瞬间,他们的感情、思想被她捕捉到,这些都是难以被取代的照片。”上海作协副主席、诗人赵丽宏说。

展出的《独白》系列,定格的是翟永明在旅途中偶遇的人物风光,并且与她的诗作《独白》中的诗句相映照;《弗里达》系列是向她特别热爱的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的致敬之作,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述说新故事。

“我的摄影,与我的写作有关,但并非我诗歌的图解;它们互为参照。”翟永明说,“我对纯粹的风光摄影不感兴趣,我关注的仍然是人,人的行为、表情、性格,以及留给我的瞬间印象。当我拍下他们,便与他们产生了奇妙的缘份,这就是我对摄影的神奇定义。”

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7米摄影长卷《亲密的人中间》,得名自韩东的诗歌。翟永明用手机记录了2018年11月“韩东毛焰”双个展上见到的朋友们,参照《韩熙载夜宴图》将他们的照片拼贴起来。她的“随手抓拍”有意无意间凝固了中国最重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们的“私人群像”。“这是‘随手拍’式的游戏之作,也是关于当下时代的真实记忆和私人叙事。事实上,我认为这是另一种文学表达,也许可以视作‘文人摄影’。”翟永明说。

影像《白夜往事》浓缩了翟永明在成都创立的“白夜”文学沙龙二十年来的记忆剪影。

“因为白夜,我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人生经历,想要和不想要的;因为白夜,我开拓和延伸了我的写作,熟悉和陌生的;因为白夜,我活成了另一个人。”在《我和白夜》中,她如此写道。

展览所在的心厅是新华书店·光的空间通向明珠美术馆的地方。“时间剧场:翟永明文学与摄影展”作为“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第八期,延续着文学与图像的跨界交融理念。

为期3个月的展期内,围绕诗歌、摄影、文学与电影、跨媒介创作等主题,主办方还将通过讲座、对谈、创作工作坊、影像放映与研讨等形式多元的公共教育活动令展览不断生长。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表示:“展厅设立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通向天空的被书籍包围的独特场域,将在充满象征意义的上下文中,构建起一座独特的关于文学、艺术、人生与社会的‘时间剧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