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书推介|胡小石:《楚辞专论》

2020-10-25

《楚辞专论》,胡小石讲授,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系胡小石先生讲授、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完成。吴、王二人当年都是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亲身聆听了先生的讲授。吴翠芬还是该课的课代表,负责师生的沟通。这门课她听得特别认真,课堂笔记(包括图表)也记得很详细。大学毕业时,先生点名吴翠芬免试做了他的研究生,她受业于先生门下,学习讨教了更多的楚辞问题。

“文革”初期,先生待整理的整箱资料(含楚辞札记)为红卫兵抄没,从此散失,不知所终。因此吴翠芬对所记“楚辞专论”两本笔记始终珍藏着。改革开放后,吴翠芬萌生了整理先生此书的念头,并和王立兴讨论过。

吴翠芬去世后,王立兴在南大文学院、南大出版社、南大图书馆领导的关注支持下,经过三个寒暑,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整理工作,交南大出版社审核出版。

该书除“楚辞专论”外,还附录了小石先生已经发表的五篇楚辞论著以及周勋初、吴翠芬两篇介绍先生及楚辞研究的文章,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小石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目录

前置词:欲把金针度与人

——胡小石师“楚辞专论”全录纪言 王立兴

楚辞导读

研读楚辞的必要参考书

楚辞辨名

屈原生平与作品

屈原作品讲析

离骚

九歌(十一篇选七)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少司命

山鬼

国殇

招魂

答诸生问

附录一胡小石有关楚辞的论著

《离骚》文例(1924年)

《远游》疏证(1926年1月)

《楚辞》郭注义徵(1941年)

楚辞辨名(1944年)

屈原与古神话(1957年1月)

附录二

周勋初:《胡小石文史论丛导读·楚辞》

吴翠芬: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

后记

前置词:欲把金针度与人——胡小石师“楚辞专论”全录纪言

王立兴

恩师胡小石先生1907年(19岁)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农博科。1913年开始研究楚辞,考证其中的花草树木。1921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开始讲授楚辞。

胡小石先生

此后数十年,先生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昆明云南大学、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校,以及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高校讲授楚辞。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又于1954年9月—1955年6月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了“楚辞专论”课。吴翠芬和我当时都是三年级学生,她有幸成为该课的课代表,负责师生的沟通。这门课她听得特别认真,课堂笔记(包括图表)也记得很详细,并不时向先生讨教问学。

正是在先生的教诲启迪下,她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立了终生的专业方向。大学毕业时,恰逢全国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即硕士),学校确定先生招收四名,先生当时点名翠芬免试做了他的研究生。

从此翠芬受业于先生门下,学习讨教了更多的楚辞问题。1957年,我和翠芬结婚时,先生作为我们的主婚人,参加了在南大小礼堂举行的简约婚礼,对我们勖勉有加。此情此景,先生的关爱之情,永刻于心。

胡小石先生1962年逝世后,学校成立了“胡小石教授遗著整理委员会”,将先生有关书学史、楚辞札记、各类手稿及诗词创作等材料一并集中于中文系小楼上,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幸的是,“文革”初期先生的整箱资料被红卫兵抄没,从此散失,不知所终。

王立兴、吴翠芬夫妇在赏梅

这一不可弥补的损失,令翠芬痛心疾首,也正因此,翠芬对所记先生的两本“楚辞专论”笔记十分珍惜。“文革”以来历经红色风暴及多次搬家,很多材料都舍弃了,唯独这两本笔记翠芬始终珍藏着。

改革开放以后,看到先生的一些著作开始整理出版,翠芬也萌生了整理先生“楚辞专论”的念头,只是当时赴美讲学在即,回国后任务繁重,事情太多,无法付诸实践。翠芬罹患癌症后,在整理书稿时,又取出这两本笔记,抚摸叹气。

见此情景,我宽慰她说,等你身体好后,我来协助你一同整理,不会让恩师的楚辞研究成果在我们手中湮没。

如今翠芬走了,我决定完成她的心愿,在整理出版了她的《流星集》、《散花集》两本著作后,就立即投入了此项整理工作。历经三个寒暑,三易其稿:第一稿,抄录笔记,含翠芬研究生期间先生授课时所涉及的楚辞内容;第二稿,逐字逐句、逐章逐节地查证核实引用材料,作出注释;第三稿,对文字的修润、誊清。

如今终于完成,已交南京大学出版社审核。本书出版,当可告慰天国中的翠芬,也是我们向天国中恩师的一个回报、礼敬。

胡小石先生是楚辞研究的顶级专家,从1921—1955年,先生先后在十多所高校,二十多次讲授楚辞。“楚辞专论”是先生最后一次为学生系统地讲授楚辞了。

《中国文学史》

此后由于身体原因,先生除作过一两次有关楚辞的讲座外,就再也没有系统地讲授过。可以说,“楚辞专论”是先生楚辞研究成果的结晶,弥足珍贵,其所建构的认知体系,学术价值无需赘言。

胡小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文史学家、书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学问渊博,治学精审。数十年来,长期在高校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诗歌、楚辞、杜诗、唐人七绝诗,以及中国书学史、《说文解字》、程瑶田考古学等,尤潜心于中国书学史、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及屈原、陶谢、杜甫、唐人七绝诗的研究。

先生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师从李瑞清先生的金石书派,并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各体,孤峻横绝,遒劲灵动,自成一体。先生为金陵书法界领军人物,闻名遐迩。今有书学史专著、书法集传世。胡小石《中国书学史》,游寿整理,中国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胡小石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先生早年从陈三立先生受诗学,由唐人七绝入手,兼习各体。他所作七绝风神隽永,直逼中晚唐,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钱仲联先生主编的《近代诗钞》辑入先生诗作八十多首,赞其诗“玄思窎想,百锻千炼”。可见先生在近代诗坛的地位。

“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龚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可以想见,先生以此博学多才所开设的“楚辞专论”课,自有其独到之处和特异风采。

《书艺略论·古文变迁论》

小石先生继承了清儒朴学的成就,从小学入手,贯通群经、子史、文学,综览百家,经纬古今。先生尤精于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的研究,著有《古文变迁论》、《齐楚古今表》、《甲骨文例》、《读契札记》、《金文释例》、《说文部首疏证》、《说文古文考》、《声统表》、《广韵正读》等,以上各文,分别见《胡小石论文集》一编、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95年版。

《广韵正读》已完成平、上、去三声,为未完稿,惜“文革”时散失。对古文字的源流演变,对各体文字结体的析释,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论述,戴震《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先生据此音义对转的辩证方法,训释了屈原诗作中不少难解的问题,都能条分缕析,新义迭出。

先生以此深厚学养讲授楚辞,自能探其幽奥,发其精微,叩开楚辞的堂庑。我们看到,先生在讲解《离骚》、《九歌》、《招魂》时,对文字本源及其在诗句中的内在蕴涵,都逐字逐词逐句地加以训释,逐章逐节地加以分析,使原本古奥难解的楚辞文字跃然鲜活了起来,从而使我们触摸到诗歌语言的张力及诗人心灵的律动。

针对屈原诗歌中涉及的很多古代名物、典章制度和古史内容,先生以广博的文献学、博物学、神话学、民俗学的知识,都一一作了疏证。

《声统表》

除了文字的训解外,先生还特地制作了各类图表,让我们可以简明直观地了解诗中的含义。一学年下来,先生根据诗中语境,前后共绘制了四十多幅图表,小者如兰草、蕙草、白芷、荃荪图,粱、稷、黍图,凿、枘图,排箫图,戈、戟图,战国铜剑图,冠缨图,跪、坐、箕踞图等;大者如夏王朝更迭兴亡表,夏正图,古冀州图,昆仑山位置图,东周宫室及庭堂乐舞演奏陈列图,经堂入奥图,五架梁房屋结构图,车制分解图,战车驾御图,六簙行棋图等。

为了让我们对诗中写到的一些花草树木有亲切感受,他还让我们去寻访南京沿玄武湖城墙上的薜荔,鸡鸣寺香市水塘边的泽兰,南大校园中的木兰树。

为了便于了解屈原生平及其遭际,先生还绘制了屈原年表,楚世系及屈原祖系表,屈原流放图,楚国疆域图(局部)等。先生这种图文并茂、注重实物的授课方式,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探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浓厚兴趣。

小石先生曾和我们说: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先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的楚辞课教学,不仅授人以知识,而且还精心传授了科学理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先生在开篇的“楚辞导读”三个专题中,介绍了研读楚辞的必要参考书、楚辞辨名、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为我们开启了研究屈原及楚辞学的门径。结合对屈原作品的解读,教我们如何阅读先秦典籍,如何辨析各种文献材料,如何使用各种工具书,如何从名物、训诂、音韵、校勘诸方面来训释勘正作品中的文字,等等,这种通过例证来训练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胡小石论文集》

先生早年在两江师范学堂攻读农博科时,即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所以他在研究楚辞时,已经突破了章句考订之学的樊篱,从语法的角度对屈原作品作整体的排比分类,厘定其在诗句中的作用。他说,读古书一定要懂得文法。

早在1921年,先生在北京女高师讲授楚辞时,就写了《离骚文例》一文,《离骚文例》,见本书“附录一”。以油印本发给学生。《离骚文例》共三十二例,若干例下又分列诸小项,均举出例证,加以辨析。这种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研读楚辞,找出内在语言规律的方法,实开了楚辞研究的先河。

《离骚文例》之后,先生还写了《甲骨文例》、《金文释例》,从语法结构角度诠释甲骨、金文,在甲骨、金文研究中也是开创性的,为学术界所称许。

除虚词外,先生还就屈原作品中使用实词的一些特点也作了语法分析,如三动词可以连用,三动词连用,如《离骚》:“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三形容词可以连用,三形容词连用,是屈原的创例,如《招魂》:“像设君室,静闲安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但三名词不可以连用,其首个名词必为动词。《离骚》:“菉葹以盈室兮”句,王逸注:“三者皆恶草。”“,蒺藜也。”

《胡小石文史论丛》

先生认为屈原作品中三名词并列没有先例,两名词前的“”字必为动词。他据《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句,《毛传》训茨为积也。而“茨”为“”的本字,故《离骚》此处“”字应为动词。

再如屈原作品中的“余”必为领格,“予”必为宾格,但“余”如在句中间有时则变性为连词。如《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此两处“余”为连词,犹“而”也。屈原诗中语法常有变化,如《离骚》:“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擥茝。”“蕙”为名动结构,“擥茝”为动名结构。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在先秦语言中多见,如《天问》,即“问天”也。

另外,先生还总结出楚辞中“同名异义”的用词原则,指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象也不同。如“皇”、“灵”、“陆离”、“偃蹇”等都有多种意象;同一名物,如“兰”,既有草本植物的泽兰、石兰,又有木本植物的木兰。屈原用词灵巧多变,如果不辨析清楚,就很难理解诗中的义蕴。先生以“屈”解“屈”,在“楚”言“楚”,从诗歌本身找材料作比较分析,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总之,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贯穿课堂的始终。他不放过屈原作品的每一个字,循名责实,言必有据,对王逸注释文字的肯定与否定,都有大量证明,务求精审准确,实在无法解释的诗句或注文,则说现在还讲不清楚,不能乱猜。

胡适集屈原楚辞书对

他对廖平、胡适等人否定屈原的存在提出批评,指出历史是多方面的,研究历史说“有”容易,说“无”难,所以说“无”要十分谨慎,廖平、胡适否定屈原的存在,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真是为学的经验之谈。

先生说,科学研究不能掺入任何杂质。他鼓励我们要长期积累资料,打好基础,培育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们终身受益。

小石先生还不止一次地说:学有造诣的人应兼具“儒林”、“文苑”之所长,既能搞研究,又能搞创作,在知识领域要达到既深且广,在创作领域也要有所历练,做到科学精神与艺术探讨的结合,这样的楚辞研究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先生鼓励我们尝试一下诗歌创作,因为有无创作经验对屈原作品的领会是不一样的。

事实确是如此。先生身兼“儒林”与“文苑”之长,将两者完美地融通起来,这就使他的楚辞教学、楚辞研究呈现出很多新的景象。

试举数例说明之。

例一,关于屈原流放问题。自古至今学术界认为屈原被流放一至两次,而先生则根据屈原作品及有关古文献材料,认为屈原遭到三次流放。第一次,由郢都流放到汉北;第二次,由郢都流放到夏口;第三次,由夏口流放到溆浦;最后由溆浦东行至汨罗江自沉。

傅抱石绘汨罗江畔之屈原

先生以历史地理学的文献材料,论证二放时《哀郢》记叙的“过夏首而西浮兮”句,“西浮”当为“东浮”之误,“东浮”才能“遵江夏以流亡”;《哀郢》中的“陵阳”,从文意看,不是地名,而是传说中的“波神”。先生认为《涉江》中“山皋”与“方林”对举,系指三放时所经地貌,“枉渚”系指枉水上的一片小洲,“辰阳”系指辰水之北,“溆浦”系指溆水之滨,都不是特定地名。

从文学角度考量,这里泛指更好,泛指地域更广,更贴合诗意。而王逸指为地名,未免偏隘了些,且还有错判,因辰阳汉才置县,溆浦地名唐代才有呢。

例二,关于灵氛、巫咸劝屈原去留的问题。学界历来有两种意见,多数人认为灵氛、巫咸均劝屈原去国他适;少数人认为巫咸和灵氛的意见不同,系劝屈原留国求合。

如清人梅曾亮就说:“灵氛劝其去而之他,巫咸则劝其留而求合。‘勉陞降’二句,是求合之大旨也。”见马其昶《屈赋微》引梅曾亮语。先生是赞同其意见的。

但梅曾亮语焉不详,先生从三个方面作了补充,其一,从文情看,巫咸的占词是劝其留。巫咸为天上大神,地位在灵氛之上,而文中只提到灵氛的“吉占”,未提及巫咸,显然是对劝其留的否定。

其二,从艺术构思上看,屈原两卜,如灵氛、巫咸都主张去,则文气平直,而两卜一去一留,则文气迭荡,更有韵味,这正是诗人艺术构思的精妙处。

《楚辞集注》

其三,有文献材料可证。《礼记·曲礼上》:古代求占,“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即古代求占可一卜,一卜有疑虑,可以再卜,甚至三卜,以定吉凶休咎,但事不过三。还规定一卜、二卜占词不能因袭、重复。可见诗人行文符合古代求占的礼仪规定。

例三,关于巫咸的历史定位问题。王逸和洪兴祖都认为巫咸是殷人,殷人何能知悉其后的吕望与文王、宁戚与齐桓事。

表面看很有道理,其实他们的失误有二:一是他们未厘清巫咸从黄帝、炎帝、帝尧、殷商到战国时都有。巫咸已是通名,不是专指某一个人;二是《离骚》是文学作品,即使巫咸是殷人,那也是屈原以幻想手法请来千年前的人迎神问卜,与之对话。

文学作品不必过于拘于史实,就像相声“关羽战秦琼”,《儒林外史》中王员外请关羽降坛填《西江月》词一样,超越时空,这只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先生结合历史文献从文学角度来解读巫咸其人,当然较王、洪要通达得多。

先生很重视对屈原作品艺术成就和诗美的发掘。他说,分析文学作品首先应从作品的艺术性入手,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构思、艺术手段、艺术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尤其如此。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心灵的启示和美的享受,思想内容再好也是苍白无力的。

《胡小石论文集续编》

像屈原这样大情怀、大格局、大手笔的作家,他的作品所以能横空出世,光耀千古,就在于诗人立足于现实,思接千古,视通万里,以卓绝的艺术创造力,将自己清贞高洁的思想情愫艺术地呈现给人世大众。“谁会灵均九死心。”胡小石诗《十七夜楼对月》。见《胡小石论文集》一编“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先生的心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先生以对诗人的景仰之情,从大文化视域,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高屋建瓴地诠释屈原及其作品,对屈原真幻圆融的创作思想,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以类相从的藻采手段,鲜活多姿的文词运转,都做了全方位分析和会心评价。先生还以自己的艺匠诗心,对其中一些诗句做出细致分析。

先生认为,诗重想象,想象力是诗人特有的思维能力,如“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将抽象事物化为动态的具体形象;“光风转蕙,氾崇兰些”(《招魂》),将听觉印象化为有色的视觉形象;“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将目光形容如水波一样流转美滟;“桂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湘君》),将斵冰如积雪来形容波涛;这些极富创造力的意象都很美。

先生对屈赋中的一些名句也很关注,如《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等,都做了精到的分析。

程十发绘屈原

先生认为艺术就是要用心灵表现别人想不到的刹那间的独特感受,屈原的高明处就在于此。

记得先生在讲《湘夫人》时,为我们吟诵了《湘夫人》全诗,吟诵完后,他微闭着眼睛,赞叹道:啊!诗情画意,真是太美了,太美了,美得无可言表。先生沉浸在浓郁的诗美中,也把我们引入了美的艺术殿堂。

小石先生的教学艺术也是有口皆碑的。楚辞课条理明贯,脉络清楚,开合有致,卷展自如,无论是诗句的内核还是外延都讲得十分通透。

楚辞字句艰深,先生除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加以剖析外,还不时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掌故,随口背诵古人诗词加以印证,使原本困惑的问题一下子昭昭然。

先生有一股清冽温润之气,讲课时雍容仁和,不疾不徐,循循善诱,入理入心,加上遒美的板书和板画,整个讲堂上似乎有一个强大的气场,深深地吸摄着我们。真是如听乐音,如沐春风,淬炼心智,净化心灵。可以说,聆听先生的每一节课,都是极大的精神享受。先生倾盖相予、真诚奉献的风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欲把金针度与人。小石先生捧着一颗赤子之心,滋兰树蕙,传道授业,培根铸魂。屈原的精神气骨,先生的精神气骨,已然汩汩流淌在莘莘学子的血脉中。

本书“附录一”收了小石先生已经发表的五篇楚辞论著,以便较完整地将先生的楚辞研究成果呈献给读者。

《胡小石论文集三编》

在辑录过程中,五篇论著都重新作了校订。其中如《楚辞郭注义徵》一文,就根据郭璞注《山海经》、《穆天子传》、《尔雅》、《方言》、《史记·子虚赋、上林赋》、《文选·子虚赋、上林赋》,以及《艺文类聚》辑录的郭璞楚辞注,还有郭璞《山海经图赞》、道藏本《山海经图赞》、《尔雅图赞》有关楚辞条目,都逐条作了核实,补正了原先出版时校订中的一些失误。也深叹先生搜辑之广,用力之勤。

本书“附录二”收入了周勋初先生《胡小石文史论丛导读·楚辞》的部分及翠芬的《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一文,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小石先生及其楚辞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先生的“楚辞专论”课,除开篇“楚辞导读”三个专题外,原计划对屈原的重要篇章《离骚》、《九歌》、《天问》、《九章》(一部分)、《招魂》等作系统讲授。因时间不够,现只讲授了《离骚》(全部)、《九歌》(十一篇选七)、《招魂》(全部),而《天问》、《九章》虽有所涉及,但未能作完整讲授,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书收录的“答诸生问”,系根据先生第二学期期中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整理的。

2019年7月7日于上海浦东仁恒河滨

后 记

六十多个年头了,摆在案头的两册小石师讲授、翠芬笔录的“楚辞专论”笔记,如今终于整理完成了。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为之一快。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