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长篇报告文学《“华龙”腾飞》研讨会召开 记录中国核电发展的缩影

2020-10-28

10月12日下午,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王敬东、朱向军长篇报告文学《“华龙”腾飞》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李清堂、《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高伟、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倪轶、国资委宣传局宣传处处熊卫松、中核集团战略规划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潘启龙以及白烨、李朝全、高晓晖、张陵、杨晓升、董宏君、王必胜、曾镇南、汪守德、傅逸尘、佟鑫等评论家和中核集团部分干部职工等50余人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研讨会上,《“华龙”腾飞》创作的时代性与使命感得到了来自中国作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多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普遍赞同。与会代表认为,该书题材独特,主题重大,是一部讴歌“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鸿篇巨作,续写了我国核工业安全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主打品牌。王敬东、朱向军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华龙”腾飞》书写的正是“华龙一号”研发建设的全过程。书中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中国核电,尤其是“华龙一号”的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群像,力求讲好中国故事、谱写奋斗华章。作品获得中国作协2019年度重点扶持,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20年第3期刊发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9月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华龙”腾飞》写的是中国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是我国硬实力的体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需要特别专业、深入地去了解,再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写作过程着实不易。文学作品以生动的笔触,表达出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显示出在这个领域中人的奋斗是有价值的。作家们都应该去理解新时代的需要,发掘新的题材。在这一意义上,这本书对文学界的创作是一个启示。

李清堂表示,当前核工业正处在“两弹一星”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集团公司历时两年时间,精心组织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华龙”腾飞》,这期间,感谢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杂志的重点扶持。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欢迎更多作家、评论家能够走进核工业、了解核工业、深入核工业、宣传核工业。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部作品通过详述“华龙一号”的发展历程,写出了我国核电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40年发展历程,揭开了核工业的神秘“面纱”,既有可读性和文学性,又突出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历史性。本书对重大题材、专业题材的报告文学该如何把握,如何走向大众,是一个优秀的示范。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脚步的迈进,报告文学的价值在对辉煌成果的书写中愈加得到彰显,成为这一时代的珍贵记录。《“华龙”腾飞》作者王敬东、朱向军通过实地采访中国核电工业发展历程的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以“奠基—淬火—诞生—解锁—首航—聚力—试飞—腾跃”八个篇章约36万字,全息记录了我国自主创新、自主创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腾飞之路。

王敬东在创作感言中谈到,这次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洗礼,中国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奋勇拼搏的干劲、为国争光的斗志、无私奉献的情怀,使他感慨万千,转化为写作的不竭动力。核电站大多建在条件艰苦的偏远之地,而我们的建设者们义无反顾投身其中,用智慧心血乃至生命,立起一座座宏伟的大型工程纪念碑,他们是值得文学工作者书写的人,值得有志于此的作家们深度采访。目前,工业题材创作,特别是大国重器的创作较为匮乏。他希望更多的作家能投入其中,用中长篇小说、中长篇报告文学和影视剧的形式,反映这个波澜壮阔、革故鼎新的时代,书写奋进中的中国。“虽我已年近古稀,但仍要笔耕不辍,努力写出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有文学高度的作品,不负报告文学作家国计民生‘轻骑兵’和‘全天候雷达’的名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