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嫁给诗词的女人

Image 2020-10-31

叶嘉莹先生的记录片《掬水月在手》于2020年10月16日在全国影院上映。《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由于时间和距离的原因这部电影我没有去看,最近想看影院排片已经很低。但是一直在关注这部电影的反响,这部电影评价很高,但票房极低,到今天(10月31号)上映16天票房才500多万。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真正喜欢诗词的人才十多万人。我们喜欢诗词的人都欠叶嘉莹先生一张电影票。

电影英文名是 Like the dyer's hand翻译过来是“像染匠的手”寓意生命如苦水,苦水也是叶嘉莹老师顾随的笔名。

沙鸥老师在上映的第一天就观看了《掬水月在手》,于是请她写了下面这段观后感:

《弄花香满衣》

文/天地一沙鸥

《掬水月在手》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人生叙事纪录片。她谦逊地说过:我的“月”不是真实的“月”,真实的月亮还在天上。殊不知,水中月原天上月,影中人本痴情人。

是的,这是位痴情的女子,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百年而未悔的女子,把自己一生嫁给了诗词的奇女子。

当我们怀着同情和理解走进古人,感受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的卑微无助。对古人,对于我们自己,皆是如此,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每个人都会在诗词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代朱彝尊有一段不为世俗所容的情感。“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发乎情,止于礼。任由个人情绪无限制宣泄显然不是君子的修德要求,往事可以追思,心潮已然汹涌,依然轻轻盖好各自“轻衾”,把所有的情感融化在各自的背影里。何须说破,何必说破,有一种美要内敛,有一种爱适合心藏。这就是叶先生帮我们提炼的“弱德之美”。放眼古诗词,处处蕴含和绽放着——这别样的美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德的感召力,不需要通过言说,只要怀着美德,自有人追随。这两句话中的“不言”,都是对修德的提醒和要求。弱德才美,弱不是软弱、脆弱,是收缩敛藏,而不是标榜放大。弱德成了我们千百年品评的标准。

叶先生是位女性,她不是弱者,她却有“弱德之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