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子《道德经》的治国思想,优于《易经》

2020-11-02

老子《道德经》和《易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著名经典,都包含有治国的思想。我们下面简略地总结《易经》和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治国方法,然后进行比较。

一,《易经》的主要治国思想

老子

1,注重以德治国

《易经》的做人思想注重德。《易经》的坤卦讲:“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做人应该学习大地生育滋养万物,承载万物的德,做人要有益于别人。作为治国的君王也应该这样。

《易经》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就是说,德很浅薄却占据尊贵的位置,知识很少却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负重任的,很少不遇到灾祸的。历史上有不少居于王位,却道德浅薄荒淫无道,最后被推翻,产生悲惨结果的。也有很多君王因为德和才都能配得上国王的位置,所以国家治理得很好,名留后世的。

所以《易经》讲:“君子以振民育德”。国君应该有配得上王位的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2,注重变革

《易经》革卦讲:“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说,成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兴盛的商朝。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兴盛的周朝。汤武革命即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这表明,《易经》是赞成推翻腐败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革命行动的,赞成变革的。

易经

《易经》系辞传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事情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革,变革才能畅通,畅通才能长久。

可以看出,《易经》认为变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注重创新

《易经》很推崇创新精神。《易经》系辞传讲:“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天地能够日日创新,是崇高的美德。世界就是因为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永葆生机。

《易经》认为,国家也应该保持创新,才能保持生机。

4,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易经·系辞传》讲:“危者安其位者也。存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经这段话反映了《易经》中,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有的忧患意识。意思是说,以为自己的处境将会永远安全的,将会遇到危险。想极力使自己保持得完好的,反而完好不了。有治理,就必然会有动乱。在安全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亡国的可能。国家治理得好的时候,不要忘了以后还会有乱的可能。

易经

这三个不忘,就是《易经》治理国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国家才能真正治理得好。

二,老子《道德经》的治国方法

《道德经》的治国方法就是老子说的“无为”。“无为”就是国君没有作为,不干预大臣的工作,国家的发展完全由大臣和人民自己做主,让国家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是我国古代三大治国思想,道家、儒家、法家治国思想中最简单的。这正是老子“大道至简”思想的体现。就是说,最大的道,是最简单的。

《道德经》讲:“上者,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就是说,上等的国君高度信任下属,不作为、不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的工作由自己做主。所以,下边人只知道他的存在,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第二层次的国君为国家的发展积极地作为。所以,下面人称赞他,愿意亲近他。

我国历史上的汉朝初期、唐朝初期、清朝初期,都是主要使用接近于老子“无为”的思想治国,结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最兴盛的时期。实践证明,老子“无为”的治国方法是最有实效的。

无为而治

《易经》的治国方法,属于老子所说的第二层次国君的治国方法。周文王、周武王、汉武帝,宋朝、清朝一些皇帝,都使用过《易经》思想治国,治国实效逊于老子“无为”的治国方法。

老子的“无为”治国是《道德经》中上等层次的治国方法,《易经》的治国方法,属于《道德经》中第二层次的治国方法。中国历史上治国思想的实效性上来看,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要优于《易经》的治国思想。可以说,老子的“无为”治国是更优秀的治国方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