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拥抱短视频:非遗彝绣在快手“绣”出精彩

2020-11-02

输入标题

凉山是一个名字很凄凉,

但很有温度的一个地方。

洁白的羊毛披毡,精致的彝族银饰,绣有彝族特色花纹的裙摆......10月30日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带着她设计的彝族服饰亮相快手“一千零一夜”舞台,向观众展示了浸染彝族文化的特色着装。

从遥远的四川大凉山,到许多绚烂的大舞台,阿牛阿呷几十年间一直在努力。

“绣”出大凉山:

为年轻人提供学历,

给居家妇女提供便利

彝族的女孩子大都是彝绣堆里长大的,“从能拿针线开始,彝族女孩子就开始学习彝绣了,就像孩子玩玩具一样”,阿牛阿呷对记者说。

多少年来,彝绣在彝族内部代代传承,但由于大凉山的偏远,以及彝族语言与外部语言不通,精湛的彝绣技艺难以走出大凉山。

从小就接触彝绣的阿牛阿呷至今还记得,自己穿着妈妈为自己亲手制作的彝族服饰走进大学时,同学们纷纷投来赞叹与好奇的眼光。她开心地搬了一台缝纫机到寝室,在空闲时间做一些彝族服饰送给同学,分享彝族服饰之美。当周围同学都夸赞彝族服饰好看时,阿牛阿呷更坚定了自己将彝族服饰带出大凉山的决心与信心。

“在那个年代,做彝绣是每一个彝族女孩必须会的,做手工是彝族女人的基本技能。因为老家很穷,我心里面想,这样的衣服要是有人喜欢,肯定就会有人购买。有人购买的话,像我老家那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赢得更好的生活。”大学毕业后,怀着这样的想法,阿牛阿呷走上了自己的非遗传承之路。

阿牛阿呷设计的彝族民族服饰。资料图

传统彝族服饰要求做工精湛,并且穿着繁琐。若非彝族人,很少有人愿意穿。大学毕业刚开工作室的阿牛阿呷很快发现,彝族服饰并非自己想象得那样完美。“那时候,我通过做其他的工作来养着我这个爱好。”阿牛阿呷回忆道。做导游、老师、开客栈......刚建起来的工作室没生意,她就从别的地方赚钱来维系自己的工作室。因为不够稳定,工作室难免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直到2010年,阿牛阿呷再次准备开启工作室时发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小孩没能再接触到传统服饰文化,很多中年人也不再做手工了。”于是,重启的工作室转而开始聚焦在带动更多人传承彝族服饰文化上。

“要是绣花也能有学历的话,可能会促使一些人来学习这个专业。”孩子们需要学历,阿牛阿呷便与学校合作。2013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紧接着便与盐源县职业中学合作开设了全国首个以彝绣为主的彝族服饰专业,这个专业每年招收一百多人,除了在校老师传授技艺外,阿牛阿呷每学期都会去给学生们集中上一段时间课,培养了大批彝族手绣技艺专业人才。

孩子要学会传承,彝族女人的手艺也不能丢。“许多传统彝族女人很难离开大山。让她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离开家乡就能有收入,我觉得手工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阿牛阿呷说。

她和当地妇联合作的妇女居家就业示范项目,开创了“公司+学校+非遗/博物馆+文创”的服饰文化传承新模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也在助力彝族同胞脱贫增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让彝绣有人做、有人传、有人买,阿牛阿呷做到了。

“一个阿牛阿呷做不了什么事情,十个阿牛阿呷、一百个阿牛阿呷,甚至一千、一万个阿牛阿呷,也许就能做得了一点事情。”她说,彝族姐妹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拥抱多元包容的快手平台:

让更多人在短视频中看到非遗

“群山如褶。彝族盛行千年的百褶裙灵感,源于彝人生活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色彩与造型的立体动感,无人能出其右!大美彝族服饰!”阿牛阿呷在她快手中一条展示裙褶缝制技艺的视频下这样写道。

2017年底,阿牛阿呷与同样致力于非遗传承的快手因志趣相投而结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彝绣技艺,她入驻了快手,至今已有82万粉丝。初入短视频平台,阿牛阿呷就凭借优质视频内容吸引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借助快手短视频平台,阿牛阿呷向“老铁们”讲述彝绣的渊源,展示彝绣的工艺技术,也晒出大凉山的美景,以及众多美丽的彝族服饰,许多用户留言为彝族手艺人点赞。

阿牛阿呷快手视频下的留言截图

看到“老铁们”的留言,也让阿牛阿呷看到了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彝族服饰的美好前景。她说:“后面我会通过很简单的,让每个人一看就能懂的方式,来制作我的短视频,让更多人一目了然地了解我们的彝族服饰文化。”

“凉山是一个名字很凄凉,但很有温度的一个地方。”阿牛阿呷说。

┃记者:张玘云

┃责编:曾繁华

┃审核:宋莉

┃复核:王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