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著名藏书家韦力:晋溪书院——因贬建园,因园改院

Image 2020-11-05

文 / 韦力

新修的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与晋祠古老的建筑浑然一体,为晋祠风景名胜再添秀色。子乔本周王之裔,‘子乔祠’的建成,可使王氏祖先跻身于帝王宗祠之列。

虽然今日的晋溪书院已经以王氏宗祠为主,但当年这里却是讲学之地。郭素婕对此有如下论述:

晋溪书院不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建筑设施甚为完善,院内有讲堂及诸生攻读住宿的斋舍,并设有斋长,管理斋务,考核诸生勤惰。书院延聘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教学,有不少名士学者至书院讲学,大考据学家阎若璩就曾一度在书院讲学。“讲堂悬有二匾,一书《白鹿洞书院教条》,一书《程(端蒙)、董(铢)二先生学则》”。当时来书院攻读的学子为数甚众,至清代更盛。学员除王氏家族子弟外,还有本县和邻县士子。由于书院的房舍宽敞,设备完善,明、清时太原县知县课试本县生员,曾借用书院房舍设考场。

看来,当年的晋溪书院办得十分红火,这里所出的人才,郭素婕在文中也有如下简述:“晋溪书院在办学300年间,曾有过近万名士子在此攻读,培育出许多知名士子,明天启举人晋祠李中馥,字晋中,别号凤石,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逝世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就曾就学于晋溪书院。他一生著述甚丰,两个儿媳是阳曲傅山先生的侄女,同时也是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凤石先生在《从好集》里记述了在晋溪书院攻读时与清源县张夏仲,文水县傅拱辰,徐沟县家连城,具为同窗好友,李中馥是明末清初太原一带的著名学者,足见当时晋溪书院办学成绩确是声誉卓著。”

如此红火的晋溪书院,到了清晚期竟然衰落了下来,关于其衰落的原因,江涛告诉我,乃是因为晋泉书院的创办。晋泉书院距离晋溪书院很近,因为是官办,所以抢走了晋溪书院的不少生源,致使该院难以为继,渐渐荒废。郭素婕在文中也谈到了这一点:“晋溪书院从明嘉靖十一年(1532)兴办,经过明代113年,又经清代183年,直到清道光六年(1826),太原县知县员佩兰在县城创建了‘晋泉书院’并‘醵金为师生膏火资’,晋溪书院才开始衰落,以致书院房舍年久失修大部倾圮,几成废墟。清宣统元年(1907)王琼十四世孙王惠等人集资重修王琼祠与晋溪书院,现存的书院正门砖刻匾额‘晋溪书院’四字,即是1931年王琼十四世孙王宪所题书。”

然而到了民国年间,王家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又重新将晋溪书院振兴了起来,此人名惠,乃是王琼的第十四世孙。王宁、王宋祖所撰《晋溪书院的“末代院长”》一文把王惠称为“书院的最后一位经办人”。

关于王惠的情况,上文有如下简述:“民国初年,王惠着手经营商务,先后在省城柴市巷创设‘晋汇丰’钱庄,在东米市开办‘晋泉通’粮油店,并在晋祠、晋源、小店诸镇分设支店多处,主要从事粮油加工。晋祠镇等地曾有其水碾、水磨设施,生产厂矿商号及居民生活必需物资,后逐步赴天津开设‘懋记货庄’,又参与太原、榆次等地采矿、纺织工业投资。时值辛亥革命成功,政局更迭,思潮维新,地方中小型民族工商业崛起。王惠抓住机遇,得以积累致富。”

山西有经商的传统,王惠在这方面也有天赋,他抓住机会,兴办的实业都赚到了钱。王惠也是位富而好礼之人,王宁、王荣祖在文中写到他赞助了多家小学,同时出资创办了太原县学界会馆,免费提供给进太原考试的学子们休息。除此之外,他还给王氏文献作系统地收藏与整理:“王惠对于王氏先祖著述及地方文士倍加爱护。王氏祖上遗作颇丰,多散落外地,如《双溪杂记》《北虏事迹》等手稿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王惠曾派专人抄录归藏。又于1931年,邀请邑人张友椿编著《王恭襄公年谱》(王琼谥号),由山西书局承印行世,使王琼丰功盛名得以广传。同乡赤桥名士刘大鹏学识渊博,诗文丰著,且对晋祠文物风俗考证保护卓有成效。王惠以崇敬之情亲笔书写其传略,刻石立碑于晋祠,以垂示后人追念其功德。”

王惠不但搜集王氏文献,也收藏其他的典籍,藏书量较大:“王惠平时攻读勤奋,酷爱藏书,特辟藏书室于柴市巷宅院楼上,题名‘齐芳堂’。堂有屋三间,陈列线装、平装古今典籍多种,除王琼遗著外,尚有中华书局版《四部备要》、商务印书馆版《万有文库》等。20世纪50年代,王惠将《万有文库》2000册及附带目录卡3000份,捐给山西大学图书馆、以供青年学子广泛阅读。”

王惠不但喜欢藏书,他还整修了王琼祠和晋溪书院。王宁、王荣祖在文中写道:“现存晋祠公园内的王琼祠与原晋溪书院建筑物,历时近500年,屡经风雨与战乱蚀损而年久失修,到清代末年,已次第颓圮。1907,王惠召族人集议,合力出资修缮,并主持施工,陆续完成祠殿及殿内塑像等。书院庭舍60多间及围墙工程量大,施工多年,遭遇日寇侵华战火延及,被迫中断。日军侵占晋阳大地,横加破坏,竟拆毁书院,挪用木石移筑碉堡。王惠奋不顾身,出面干预,阻止敌寇恶行,并雇专人看守工地。同时,简陋修补残迹,得以保全书院与祠殿。在维修费用开支中,王惠曾独力垫资15000元,而嘱家人勿向族人摊派。他还亲撰一副木刻楹联,悬挂于王琼祠内殿柱上,颂扬先祖威德。”

正是王惠的热心张罗,使得已经荒废的晋溪书院得以再次使用。为此,他成为了该书院在教学上的最后一任院长。

走出晋溪书院,从其左侧墙转到了后方,远远地看到两棵大树,树后有一间古建筑,这里就是王琼祠。如前所言,此祠也是由王惠作过重新的整修。祠堂内有王琼塑像,他身穿官服端坐在那里,看着天下事态的变幻。在其左右两侧则挂着一副对联:“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

这副对联概括了王琼一生的主要业绩,其中上联的王新建指的就是王阳明,因为其被封为了新建伯。可见,王琼指挥王阳明平定朱宸濠之乱乃是其生平业绩中最值得称道者之一。

参观完王琼祠,接着转到了晋祠游览区的主轴线,这一带曾经来过数次,每次来观看都会惊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创造,尤其那名气极大的鱼沼飞梁,最早记载于《水经注》中,而现存的实物为北宋所建。介绍牌上引用了梁思成对此桥的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故而鱼沼飞梁被称之为晋祠三大国宝之一。而我站在此桥上,却始终琢磨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要将这短短的桥建造成近似十字的形状,其特殊的功用在哪里,看来只能听专家们细细解读了。

其实我对晋祠所藏国宝最为在意者,乃是唐太宗御笔所书的《晋祠铭》。隋末时期,李渊为太原留守,后来带领儿子们起兵造反,灭掉隋朝建立大唐,之后定都于长安。但李氏父子未忘太原乃是发家之地,故将太原改称为北京。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重游晋祠,在此以王羲之的笔法书写了《晋祠之铭并序》。对于此碑,后世极为看重,因为此碑被后世视之为第一块以行书入碑者,更何况是出自唐太宗之手,其价值自不待言。故每到晋祠,我都会细细观摩此碑。如今的御碑亭内,此碑立于右方,左方则立着一块复制品,此复制品乃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杨堉根据拓片重新摹刻而成者。既然原碑尚在,为何要用拓片来摹刻呢?原来,原碑因为风吹日晒雨淋,使得该碑的下半部分字迹磨泐不清,而早期拓片却能看清楚原本的字迹。此时,碑前有位女孩正在那里制作拓片,我站在旁边观看,其手法颇为内行。江涛上前与女孩打招呼,原来他们是熟人,我便与女孩探讨起拓碑的手法,问她可否用乌金拓的方式来制作,她向我讲述了那种拓法的不容易,原来她对拓片的各种制作方式都有所了解。

走出门后,江涛告诉我,这位女孩的爷爷和父亲原本都在晋祠拓碑,到如今她接父亲的班,继续在此从事这样的工作。难怪她拓碑手法如此娴熟,并且对碑拓的历史能够知道那么多的细节。如果各地制作拓片者都能如此专业,那市面上就不会充斥着众多用拙劣手法制作出的拓片了。

(本文节选自韦力所著《书院寻踪——晋溪书院》,经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书院寻踪——晋溪书院》

韦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在教育之外,还承载着书籍流传、文明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出处命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是著名藏书家、古籍版本专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著名书院的游记合集。全书包括北京金台书院、河北莲池书院、山西石芸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浙江万松书院、浙江紫阳书院、陕西正谊书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书院遗址的寻访札记。在57篇游记中,作者着意考订相关史实掌故,描述相关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书院藏书、刻书及书籍流传递藏脉络,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