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词作仅五首,此词却开豪放词先声,影响苏、辛,历代传诵!
一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引领创新了古代文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节操,曾几何时成为伴随我们青少年时代的座右铭,又承载了多少爱国爱民之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范仲淹这位政绩卓越、文学成就不菲的爱国志士,不仅心系家国,竭力推行政治改革,且出帅戍边,威名远播。人称“胸中自有数万兵甲”,又有民歌颂之:”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他的文学作品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其人格境界一脉相承。
范仲淹留世的词作甚少,却均称得上是佳作精品,处处彰显着慷慨豪放之风。其作《渔家傲.秋思》,便是边塞词的首创,内容与风格又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成为不朽的名作。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荒僻的边塞之秋,悲凉伤感赋予所见之景,字里行间却饱含壮阔豪情
“塞下秋来”“衡阳雁去”“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一副萧瑟苍凉的边塞秋景图,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词的上片展现在读者眼前。雁去无留,号鸣风啸,落日孤城,难掩内心的凄凉与孤寂。然而,仰望雁归,遥看千嶂,长烟与落日相映,远处边声齐鸣,原本荒凉肃杀的战地风光中,便有了壮阔之境。
“衡阳雁去无留意”,眼望着大雁南归,径直而去,毫无留恋之意,相比之下驻军却只能孤寂地坚守在这里。“无留意”,面对大雁的豁达,乡愁愈加浓烈,是那份舍家为国的豪情意志,使将士们主动扛起了坚守的重担。一个“意”字,赋予了多少悲壮的气概与担当。
“四面边声连角起”,响起的不仅是边塞四面八方的羌笛风鸣连同军中的号角吹动,更是心系边塞、同国民休戚与共的心声。这声音悲凉,却充满力量。
“长烟落日孤城闭”,太阳落山,孤城紧闭。敌强我弱,战势一度处于孤立。但有千嶂里的层山环抱,有长烟落日的映照。浩大的气魄压倒一切的孤独无靠,雄浑的气势为驻军的把守筑起了坚固的信念。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万里之遥,只能借酒消愁。但抗敌的大业还未曾完成,归家并非无期,只是“”无计”;思乡并非无奈,巩固边塞、抗击外敌才是心中大“计”,英雄气概瞬间即出。
思乡忧国之复杂情绪,矛盾相向,却又浑然一体,境界高阔昂扬
“衡阳雁去”“长烟落日”“四面边声”“羌管悠悠”,所见所闻之处,凄凉难耐,乡关万里之思涌上心头,感伤落寞,令将士们夜不能寐。借酒消愁,也阻挡不住归心似箭之感。但燕然未勒,大业未成,报国立功与思归之情矛盾交织,纵生惆怅,以至“人不寐”。而当听到军中号角与边塞笛声齐鸣,军民心意相连,又激发忧国爱民之情。正因思亲,思乡,热爱家园,与民同心,才会更加忧虑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安居,更加坚定在边塞固守的决心和对胜利的盼望。只因朝廷军防无力,乃至将军征夫都要久驻边塞。将军虽老,征夫虽苦,却依然坚守。思乡与爱国之情状,在矛盾中毅然有了最慷慨悲壮的取舍。思乡所以更爱国,卫国才能更好地卫家!
正如开头《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之情结贯穿全词。情调悲凉,却雄壮;感伤,却豪放。如此意境和气魄,便成就了这首《渔家傲.秋思》独特的词风和文学水平。作为边塞词的首创,它为宋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更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派的创作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