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余文物修缮工程扮靓中轴线

Image 2020-11-06

风卷青云,站在金鳌玉蝀桥上往北看,一条条游船漂浮在太液池上,宛若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水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塔下,一处绿色围挡包裹的古建筑——漪澜堂正在进行一次百年大修。最快明年,这处曾被仿膳饭庄占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将亮出真容,北京中轴线再添明珠。

在过去的5年间,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筑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了“旧城改造”,百余项工程陆续启动,古都尽显芳华。

“每一项工程背后,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北海公园副园长胡峂指着窗外,将八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对岸是琼华岛,金世宗仿北宋汴梁艮岳园而建,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到元时,这里多次扩建,逐渐成为一处颇有规模的皇家御园。明朱棣迁都北京,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清顺治八年,为促进民族和睦,福临在这里建藏式白塔。后来,乾隆先后花费近20年时间营建并改扩建,最终形成了漪澜堂建筑群,这里也一度成为乾隆的文化生活中心之一……从1959年起,漪澜堂建筑群被仿膳饭庄长期占用,之后再未进行过规模性修缮。”

一边是早已闯出名堂的老字号,一边是因不合理利用,为古建带来的安全隐患。向来舍得为古都风貌保护花钱花力气的北京丝毫没有犹豫——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北海公园坚决治理整顿公园内高档会所,先与园内北岸御膳饭庄提前终止合同,将仿膳饭庄原址先期收回。2016年,仿膳饭庄所属的全聚德餐饮积极配合,签订了腾退协议。

如今,北海公园基建科负责人钱勃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关于漪澜堂的勘探报告、修缮方案。碧照楼、延楼、远帆阁……约1千平方米的范围内,一处处曾经作为后厨、包间使用的古建筑不再被“烟熏火燎”,它们的前世被文物工作者细心探访。

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仿膳饭庄经营期间添建的数百平方米餐饮配套房及围廊被拆除,供暖系统、排油烟风道、供电线路及燃气管线等被废除;古建修缮启动,彩绘基本保持原状;下一步将跟进山系、水系等历史环境恢复。钱勃说:“修缮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工程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格局和风貌。”

还有些地方,文物保护进展得更快。

今年9月,景山观德殿首次揭开面纱,经过整修后的观德殿大致恢复了乾隆十三年的历史原貌。一二进院落今后将不定期举办中轴线相关题材展览,三四进院落将作为景山学堂文化空间,有组织地对外开放。观众王女士说:“小时候不爱来景山,爬山嫌不够高,逛园子嫌建筑少没得看,现在喜欢了,空气好,各种活动、展览丰富,尤其是文创的花样多,感觉很时髦儿。”

一条马路之隔的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厅里,没有一枝独秀的重磅展品,但每一件文物背后承载的都是关于紫禁城的记忆。展柜里,一砖一瓦、一纱一杯,吸引着观众们驻足欣赏。一场关于故宫文创的电视节目刚开播,该院院长王旭东说,希望通过节目,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和文创团队的设计,让观众从另外的视角了解故宫。

古建筑踩准了时代的节拍,韵味更足。

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是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的“采风基地”。年轻人发现,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疏解整治促提升以及城市精细化治理,胡同里杜绝了“开墙打洞”,公共长凳、入户地灯出现了。漫步胡同,和老住户们擦肩,北工大学生李澜昊感觉收获颇丰,他说,未来我们毕业后也要发挥专业特点,参与城市改造,为首都居民的美好生活做贡献。

一城聚一线,北京城的变迁在中轴上留痕,线也随之不断生长。市文物局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重点文物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包括景山、太庙、先农坛等在内的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同时,本市还对以市属和区属产权为主的近百处文物启动保护性腾退,推进会馆、名人故居等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秋深,北京老城处处是景,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引人迷醉。

来源 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