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第二碗》,为什么很多上海观众想吃葫芦头泡馍?
“西安话剧院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创作过《柳青》《麻醉师》等剧,都来过上海,我很好奇上海观众喜欢‘黄土地’表演方式吗?”11月3日、4日,“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参演剧目《长安第二碗》亮相上音歌剧院,西安话剧院院长、该剧制作人任雪迎透露,来上海演出是《长安第二碗》走向全国的第一站。
“三个小时演出,观众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看完《长安第二碗》说,“它的成功在于剧本立意高,体现改革开放40年精神世界变化,引人思考。”《长安第二碗》讲述秦家葫芦头泡馍馆在秦存根夫妇苦心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设分号、开连锁、标准化经营的故事。秦家兄弟姊妹7人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以小见大地呈现西安40年发展。该剧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青年编剧陈梦梵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担任导演,西安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史丰担任主演。
“丰富剧情融入秦腔、美食等传统文化元素。”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认为,《长安第二碗》带来思考,象征意味比比皆是。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笑言,“西北风吹来,更想吃泡馍了。40年三秦文化,人在变,环境也在变。”导演胡雪桦认为,《长安第二碗》主题厚重感与城市息息相关,成为西安城市精神折射,“这出戏值得精耕细作,可以成为新的经典。”上戏教授戴平评价《长安第二碗》是一出全景长卷式好戏,启发上海同行写好上海人物、讲好上海故事。
早在2016年底,西安话剧院就对《长安第二碗》创排进行详细策划,决定创作一个关于西安城墙下老百姓的故事,找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为真实表现“老西安”故事,主创团队深度采风。任雪迎搜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人文素材,翟卫国特意带着编剧陈彦走进城墙根下,拉着老街坊老邻居座谈,共同回忆过去的时光。
查明哲与陈彦继秦腔《西京故事》之后二度合作。在《长安第二碗》中,查明哲对秦腔有了更为独到的理解,“民族化是话剧前进的方向,在这部戏中,秦腔不仅从幕后传来,还在舞台上呈现,同时也带来独特的样式感。”
任雪迎表示,《长安第二碗》原名《秋色满长安》,改名展示了陕西人的耿直性格,羊肉泡馍称第一,葫芦头泡馍就称第二,直奔主题。秦人、秦风、秦韵、秦食都在《长安第二碗》里有体现。
“让我们在一滴水中,努力去看滴水之外的且走且行,甚或波澜壮阔。”陈彦说,“我写了西安一个家庭40年生活演进,主人公是一个卖了40年葫芦头泡馍的倔巴老汉。故事讲述了几十年长安生活的变迁,写长安人的忠厚。”
主创团队收集西安几十年城市变化照片,把这些真实、生动的内容反映在舞台上。主人公秦存根经营的那门面并不金碧辉煌的小店里,有着一大家子的兴衰际遇,也有着40年时代变迁的社会缩影。店面随着时间变大,舞台中央的桌子也一点点变大,最后大圆桌子直径长达5米。台上每隔10年的过场音乐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旋律来提示时间推移。“要做生活的还原,但又不能只是做生活的照搬。”《长安第二碗》里,有名有姓角色多达53个,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种人生走向,主创团队在不断取舍中突出重点,凝练地反映大家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