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个字,一个字一亿,这张纸真那么值钱?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1
永和九年,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晴天,这天正好是东晋的上巳节,按照习俗,一众文人来到小溪边喝喝酒,玩玩水,祈祈福,开开心心闹一闹。古曰“修禊”。
此时清风徐来,水波荡荡,酒杯飘到谁那里,谁就喝酒作诗。这叫“曲水流觞”。
王羲之作为绍兴一带的地方长官,召集了四十多文人雅士举办兰亭雅集,当时邀请的可都是些大官,包括后来闻名历史的以少胜多经典战役淝水之战总指挥、正国级干部谢安,其他能参加的,最起码也是副省级副军级干部。
这群高干玩得高雅文明,除了喝酒,还写诗。
一人写一首,还有人非要写两首。写完诗,感觉还没尽兴,得有人把前因后果交代一下。
就你了,老王,你来写。
王羲之想了一会儿,带着几分醉意,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
提笔就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没错!这就是当年上中学背残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兰亭序》!
《兰亭序》比一篇小学生的作文还短,可千百年来,差不多每个学生都得背。
来,看看还背得出吗——
然而,兰亭的诗,远没有《兰亭序》引人注目。
因为王羲之当年的一个不小心,让《兰亭序》变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这件书法,实在是写的太好了,连王羲之自己都佩服自己当时是不是开了挂。
当时刚好微醺的王羲之把所有束缚都抛开了,有几个字写错了,就直接抹掉再写;漏写了,就在旁边写小点挤进去。反正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第二天酒一醒,他本想认认真真正儿八经地再写一次,结果写了上百张,没一张比得上第一次。
就是因为他绷起来、端起来了,总想着“我要写一幅好字”,而不是“我心情好我要抒发”,为写而写,当然就发挥欠佳——也不是欠佳,只是达不到那种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
但那一张在小溪边随随便便写下的春游小作文的草稿达到了。
从此,我们总算知道最完美状态的中国书法究竟可以是什么样。
这324个字,一个字值一亿,还有价无市。
千古传颂。
2
《兰亭序》用后人的话来评价,就是“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文中20个“之”字,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开篇第一个字——“永和九年”的“永”字。
光看这一个字,你就能看出里面包含书法的八条基本法则,只要把这个字写好,就掌握了写好书法的秘诀,所以叫永字八法。
作为公认的“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当然不止《兰亭序》,特别有名的还有《快雪时晴帖》、《丧乱帖》,都是宝贝。
不过《快雪时晴帖》只是一张28个字的便条,《丧乱帖》又是因为祖坟被刨而写的控诉信。
论潇洒、轻松、看了让人愉快,绝对是《兰亭序》排第一。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
王羲之自己也超喜欢那幅字,把它留在自己身边,当做自己最宝贵的遗产,留给子孙后代。
就这样,一传就传了七代人。
朝代从东晋变成了隋唐,《兰亭序》的拥有者从王羲之变成了智永禅师。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智永和他哥都当了和尚,王家这么一个大家族,香火也快到头了。
香火没法传承,可智永没把家传的技艺给丢了。他也是书法发烧友,没事就对着王羲之的字帖苦练,写坏的笔头就丢在筐子里,30年下来,整整装了五大筐。
智永楷书帖(局部)
智永活了快100岁,终于要圆寂了。出家人四大皆空,没什么放不下的,但就是那老祖宗的《兰亭序》,得找个人传下去啊。
和尚没儿子,但有徒弟啊。智永的徒弟辩才(光听名字就很拽),琴棋书画都是高手,就把帖子留给他吧。
辩才当然不敢辜负师父的托付,对《兰亭序》比智永还紧张,在庙里大梁上凿了个暗槽,把帖子藏在里面。
为什么要藏那么好?
因为不怕人偷,就怕被人惦记。
这件作品的名气实在太大,在东晋时期就已经路人皆知,到了唐代,名气越来越响,成了举世难觅的宝贝。
不过,那个时代的中国没有摄像技术和影印技术,大家都没看过真迹长啥样,只是听说过,没见过。
当时有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为了得到王羲之的作品,可谓在所不惜。
这位粉丝超级任性,喜欢上什么东西,完全不计任何代价都要搞到手。
他就是时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可是王羲之的骨灰级发烧友,是王羲之书法的资深收藏家。几乎把王羲之存世的作品都弄到宫中,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欣赏,临摹。
虽然李世民收藏了王羲之很多名作,但唯独没有《兰亭序》,这让李世民非常不爽。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圣主唐太宗做过调查,推断《兰亭序》就在智永手上,智永死了,那就肯定归辩才所有。于是抓心挠肝想把兰亭弄到手。
于是,李世民把辩才请到宫里,好吃好住,装作不经意地聊到《兰亭序》。不过人家辩才和尚就是一口咬死:
我没有兰亭。
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还是不甘心,又把辩才召来。
辩才还是老一套。
这样子反反复复三个来回,辩才干脆躲在寺庙里,你召我我也不来了。
任性皇帝很头疼。
唐太宗毕竟有圣主之名,也不好意思直接去抢,
于是就想找人去把兰亭骗到手。
3
泱泱大中华,骗子有的是,这时候贤相房玄龄凑上前来,向皇上推荐了一个人,名叫萧翼。
萧翼当时做着一个监察御史的小官,官不大,但比他官大的都怕他。这个官就是专门负责给其他当官的找茬的。
房玄龄说,萧翼多才多艺,又能想招,派他出马,这事准成。
李世民很高兴,马上就找萧翼来,下达了最高指示
自古以来,行骗的手段其实路数都差不多,第一步先要骗取受害者的信任。于是,萧翼就扮成一个落魄书生的样子,另外还向唐太宗借了几张王羲之的字。
坑蒙拐骗就此开始。
萧翼装成游客,去辩才的寺院游玩,装作偶遇辩才。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萧翼与辩才聊诗词,聊音乐,聊人生,玩围棋,还玩了投壶(投壶是中国古代一种游戏)。
《明宣宗行乐图》中玩投壶的场面
辩才越看萧翼越是喜欢,两人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临走的时候辩才依依不舍,两人约定以后再见。
几天以后萧翼又来,开始跟辩才聊书法,把自己从唐太宗那里拿来的王羲之杂帖给辩才看。
萧翼抛砖引玉,诱敌深入,说我从小就练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现在都随身带着几本帖子。
辩才一听,这不正好戳到痒痒肉了吗?赶快让萧翼拿出来看。
看完,辩才笑了笑,说这几本帖子呢,确实是二王的真迹,但是算不上精品,我这有一件,那才是好东西,秒杀你的。
唉,人不能争强好胜,特别是出家人,争这口气干什么?中套路了不是?
萧翼装傻,问:
—你说的是哪件?
—必须是《兰亭序》啊!
萧翼继续下套:呵呵,这帖子名气这么大,过了这么多年,又打仗又逃难,哪里可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假的!
这种反应很正常,就像有个朋友有天突然跟你说他有《清明上河图》真迹一样,必须是假的啊。
可辩才一片真心,原本想震一震对方,没想到反而被呵呵了。
能忍?必须把场子找回来!
辩才就蹭蹭蹭爬上大梁,从暗格中取出了那件宝贝,一心想当面拍死萧翼:这回还不打脸打得啪啪的?
谁知萧翼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又呵呵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拓本嘛。
萧翼套路深,他是趁这机会先考察一遍是否真迹,万一弄份赝品回去,欺君之罪不是闹着玩的。看完,他完全放心了,但还是要坚持说不是真的,把辩才往坑里带。
他和辩才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辩才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说我也不和你计较,毕竟这帖子太有名,一时间你不相信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慢慢研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辩才也是太傻太天真,拿出来兰亭以后就好好再藏起来呗,但辩才偏不,他是有情怀的和尚。
他求萧翼把那几本杂帖借自己几天,和真迹兰亭一同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成天临摹对比。
萧翼把诱饵放出去,继续放长线钓大鱼,依然装镇定,时不时去拜访辩才,一起讨论讨论书法艺术。
一来二去和辩才成了朋友,和寺里僧人也混了个脸熟。
终于等到这一天,辩才去一个施主家做法事,毕竟要赚钱养寺。
机会来了,萧翼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装作淡定地来找辩才,让小和尚帮他开门。
哦,老师父不在呢,没事,我昨天落了一条手帕在房里,你开门让我进去找,我再随便坐一会儿,等他回来,你不用招呼我,忙自己的去吧。
小和尚刚转身,萧翼就拿到了《兰亭序》,还有他之前放在这里的另外几幅字,马上就溜,找到当地官员,表明身份,要求把辩才叫来。
辩才还在施主家里呢,突然叫去,一脸懵,直到他看到眼前的那位御史竟然就是每天和他胡吹海聊的萧翼,才意识到——完犊子了。
萧翼这时候翻脸打官腔:
我奉圣旨来取《兰亭序》,现在拿到了,要回去复命,所以叫老师父你来,咱们道个别。
辩才又气又悔,当场就晕过去了。醒过来,还是摆脱不了自责,茶饭不进,一年后就死了。
后人把这个故事叫做“萧翼计赚兰亭”,简称萧翼赚兰亭,其实就是骗,但是不能直接说皇上行骗吧。
4
很多画家画过这个故事。
我们看看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画的《萧翼赚兰亭》:
局部,几个人正煮茶,有学者考证画中茶具是五代才出现的,因此不可能是唐画。
还有一件五代时期巨然的《萧翼赚兰亭》,不过是放在大山大水里面。
局部,看到细节了吗,那个光头小人应该就是辩才和尚。
丁观鹏所摹《萧翼赚兰亭图》或可代表清代最高水准,用笔轻松,设色古雅,人物衣纹多用高古线条表现,画面清新自然。
李世民念想了半辈子《兰亭序》终于到手了,一朝到手,吃饭睡觉都舍不得放下。
他还找了四个专门拓书的工匠,分别是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来做了好多本拓本,心情好的时候就赏赐给身边的人。
伴君千里,总需一别。
又过了好多年,李世民垂垂老矣,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还是不舍得《兰亭序》。他把太子李治叫到跟前,说我想跟你要一件东西,你那么孝顺,不会不答应我吧?
李治知道这是父皇临死前最后的遗愿,哭得稀里哗啦的,还能不答应?
李世民说,我最爱的就是《兰亭序》,你让它跟我去吧。
李治也不是书法爱好者,没什么可犹豫的,照办就是。
等李世民驾崩,李治当了唐高宗,真的就把《兰亭序》的真迹放到李世民的昭陵里陪葬了。
后来流传的,要么是临摹的摹本,要么是拓印的拓本。
《兰亭序》现在还在人间,而且都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就在昭陵里。
“昭陵八骏”是昭陵最著名的文物
不过,现在对帝王陵墓是绝对不会进行主动性发掘的,昭陵里到底有没有《兰亭序》的真迹,这个秘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仍然是不可解开的千古之谜。
不过,在60多年前,郭沫若却写文章提出一个观点:一直流传的《兰亭序》根本不是王羲之写的,是智永冒名写的!
结果引起一番激烈的大讨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笔仗打个没完,谁也没能说服谁。所以到现在,大家还是认为《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兰亭序》这么大名气,从隋唐开始就拥有了近乎于神的地位,那这幅字到底值多少钱?
真迹如果还存在的话,有朝一日它真的出土了,那么上面的问题答案到底是什么?
知乎上的盆友说得很好——
是的,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价之宝这种东西的话,《断臂维纳斯》是,《蒙娜丽莎》是,《兰亭序》也是。
感谢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完美的艺术品。
『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