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髹饰录解说》坤集|区分不同色漆及制作方法

2020-11-09

大家好,这里是成盐漆作,每周一三五更新。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解的是《髹饰录解说》这本书坤集的内容。因为坤集的内容比乾集更多,所以今天主要是详细区分不同色漆的制作方法。

《髹饰录坤集》一共十六章,分门别类叙述漆器中的各色各样形态。在分类的方法中,“阴”、“阳”是具有关键性的两个字。黄大成对于这两字的概念是:

(一)凡漆器光素无花纹的为阴,即所谓“质为阴”,有花纹的为阳,即所谓“文为阳”,

(二)漆器上的文饰也有阳阴之分。在漆器上刻花,刻后花纹凹下去的为阴; 在漆器上画花或堆花,画后、堆后花纹在漆面上凸起来的为阳。黄大成按照以上的含义,定出了漆器的分类法来。例如:素黑漆、素朱漆、罩漆等都是光素的,属阴。纹匏类中的刷丝、蓓蕾漆等在漆面上微微高起的,属阳。填嵌类中的填漆、绮纹填漆、彰髹、螺钿等都是做出了花纹再填,属阴。描饰类中的描金、描漆、漆画、描油等都是在漆器上画花,属阳。

我们注意“坤集”中同类各器的共同之点,并随时参照杨氏的注解,“阴阳”二字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质色]质是漆器的本身,也就是地子的意思,质地的颜色就是质色,这一门类中的器物都是通体光素一色,别无其他的纹饰

纯黑色的漆器是漆工中最基本的做法,许多文饰都是在黑漆做成之后加添上去的。它也是漆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故古有“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的说法。因此本书将它列在各种漆器之首。

关于黑漆,本条讲到两种做法:(一)揩光黑漆。(二)退光黑漆。揩光要如黑玉,所以它是发亮的。退光要如乌木,要“敦朴古色",所以它是发黯的,光彩内含的。

揩光与退光的做法究竟有何不同呢,揩光是罩漆的一种,揩光之后,木质的纹理历历分明,更可见是透明的罩漆。现在南方用红木做的文玩座子,多用此法。当然在这种透明漆中,也可以加入色料而使它成为色漆。至于退光则指上黑色的退光漆,再经过磋磨而成。总的说来,揩光用透明漆,其中加色或不加色,漆后不再磋磨。退光用退光漆,漆后再磋磨。这是它们主要的不同。

揩光虽不像退光那样漆后还要磋磨,但还要几次上生漆,几次将它推擦掉,以期达到光莹润泽的效果。

沈福文先生在《漆工资料》中讲到调制黑漆用半透明漆(即退光漆)加氢氧化铁法,在原理上加铁锈水是一样的。方法:“半透明漆为一百,氢氧化铁百分之五,混合拌搅均匀,经过二周后则变成黑色漆。如氢氧化铁分量过多则要发红。

氢氧化铁的制作方法 :硫酸亚铁100加碳酸氢钠100,盛入玻璃缸或瓷缸内,再徐徐注入500的清水,同时用木棒拌搅,使硫酸亚铁与碳酸氢钠溶解后变成氢氧化铁,沉淀于水底成为一层绿色的浆状。相隔一小时后,将上面的水倒除,然后再注入大量的清水,加以拌搅,待其沉淀后再倒去上层的水,如是者八九次的洗涤,最后将沉淀的氢氧化铁,沉淀在水底贮存。避免阳光与空气,不然起变化成为褐色,失去其效果。”

[近来揩光有泽漆之法] 杨明注释里称:“有一髹而成者,数泽而成者。”“数泽”是与“一髹”相对而言的。一髹是上一次漆便了,数泽是上若干次才算完成。再看“不明”一过,杨明称:“泽漆未足之过。”就是漆上得不够的意思。可见泽漆是揩光的一种做法,上漆若干次而使器物有光滑润泽的表面。

较早的揩光,大概多为一髹而成;数次的泽漆,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方法。

在考古发掘中,除宋墓出土黑漆器较多,其原因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索外,其他时代,尤其是战国、秦、汉,素黑漆器反比朱黑两色或加彩绘的漆器少。

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总是拿豪华讲究的器物来殉葬的缘故。至于社会中下层使用的漆器由于受制度和物价的限制,仍以素黑漆器为多。只是大量漆器得不到墓葬的保护,没能保存下来而已。

战国时期的黑漆漆器可以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的漆盒为例。木胎,无文饰,盈顶式,长十三厘米,宽八厘米,高九厘米。盖及盒身在侧面各长出一小段,以备缠扎封合。西汉黑漆漆器可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盛帛书的漆奁读音:[lián]为例。上述两件漆器的主要功能在贮放物器,当时并不作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来制造的,所以都是朴质无文的。

北宋黑漆漆器,淮安杨庙镇北宋墓有大批发现。所出七十五件漆器,少数为木胎,多数为木胎糊织物,大部分是黑色的。根据器物上的题记可以知道,为杭州、温州江宁府等地所造。

朱漆也有两种做法:揩光朱漆和退光朱漆

[矾红漆]用绛矾调配的红漆叫矾红漆,是红漆中最不好的一种。

[髹之春暖夏热,其色红亮,秋凉其色殷红,冬寒乃不可]这是说制造朱漆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两季做出来的朱漆,鲜艳明亮。秋季做出来的颜色深老。冬季不宜做朱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说制成了一件朱漆,因季节的更换而它的颜色也会有变化。

[又其明暗,在膏漆银朱调和之增减也]明暗是指红得鲜与不鲜而言。“剔红”一条也讲到“朱色之明暗”。银朱多漆少,颜色便红得鲜明。银朱少漆多,颜色便红得深暗。

[丹砂]也就是朱砂。修复朱色古琴时,有人试用朱砂,但效果不及银朱鲜洁。

我国的漆器,自古即尚朱色,因而经籍中有不少丹漆、彤漆的记载。现知较早的漆器,辽宁大甸子发现的觚形器,即为朱漆。其他早期的纯朱漆器虽发现不多,但有大量的战国及西汉漆器是先做成朱髹,上面再加描绘的。

明代朱漆以脂砚斋砚盒为例,朱色淡晕,真如珊瑚,娇润可爱。盒底有楷书阴文填金“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款识。

夹竺胎的菊花瓣形盘、碟、盖碗等,故宫收藏很多,有的还刻有弘历的题诗,是清代朱漆的实例。

[黄髹]即黄色漆,北京匠师多用石黄调漆来制造,阴干后用灰条磨退。本条说“揩光亦好,不宜退光",原因有待考证。

[色如蒸栗者为佳,]的是指黄漆要像蒸熟了的栗子肉的颜色为最好。

姜黄虽然也可调漆,但它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所以不是入漆的理想颜料,所以杨明在注释里称:“带青者用姜黄,故不可。”

黄髹漆器,以1950年多宝臣先生所制的长方盒为例。盒长一六点六厘米,宽二二点八厘米,高六点八厘米。通身光素,色正黄,真所谓如蒸栗者。所用的颜料为最好的石黄,所以效果很好。

战国、汉代彩绘漆器上的绿漆, 是用它来画花纹的,其中有油,为的是使画笔流畅。绿沉漆是以绿漆作质地,其中不加油,颜色就比较深。

至于古代实物,绿沉器虽待发现,但彩绘漆器用绿漆,战国已有不少实例,明清两代雕漆,有时用绿漆,本书即有剔绿一条。至于剔彩,绿漆更为常用的色漆之一。

[揩光者忌见金星]根据杨明的注释,揩光见金星是料末不精细的缘故。所谓料末,包括漆灰的灰料和颜料。倘若它们研得不够精细,微小的颗粒,在日光下折映反光,便会如金星似的闪闪发亮。

用臭黄、韶粉调配的绿漆叫“合粉绿”。这是调配绿漆里最不好的一种。

北京漆工约自清末就开始用毛蓝(一种外国颜料)和石黄来调配绿漆。

纯绿而光素的前代漆器,实物不多。但我们可以从明、清两代的描漆和剔彩漆器中看见绿漆的运用。

在现代的制品中,福建漆器广泛使用绿漆,除深绿色的外还有绿浅色鲜的。常见的器物有脱胎的荷叶形盘,通身上绿漆,只花瓣上红漆。另一种色绿而闪光的,是用绿漆加银箔粉末调成的。

紫髹,一名紫漆,即赤黑漆也。有明、暗、浅、深,它们虽同为紫色,有的紫得鲜,有的紫得暗,是可以肯定的。在黑色颜料与红色颜料调和成分多少的不同,及所用红色质料的不同。银朱和绛矾虽都是红色颜料,但调出来的紫色是有差别的。

漆工一般取约二寸宽的一块长条木板,上面分段上各种色漆,干后看它们的颜色,作为调配色漆的样本和标准。用赭石代替红颜色调成的紫漆叫做土朱漆。

修古琴或其他古器物,调紫漆可用银朱入生漆。因生漆相比笼罩漆颜色深,所以不须再加黑色,调成自然成为紫色。生漆比笼罩漆容易干固坚实,所以用此法仿古,尤为相宜(笼罩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坚实)。北京匠师做一般紫漆,有时也用此法。

1959年淮安北宋墓出土的漆器,除黑色者外,有一部分是紫色的,它们的明暗深浅,也不一致。据罗宗真《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一文报道,至少有酱色和酱红色两种。其中花瓣式平足大盘,口径达二六点五厘米,是紫色较深的一件。

壶形矮扁,底径一四点二厘米。从壶盖漆灰剥落处,可看出它的做法是在锡胎上先上黑色漆灰,以后再罩若干道紫漆,最后施雕刻。梅花笔画刻得比较深,刀法有钝拙趣味。

各种不同褐色的名称有[紫褐黑褐茶褐荔枝色][枯瓠读音:[hù]秋叶]。元陶宗仪《辍耕录》载王思善的《采绘法》,文中讲到十七种褐色: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查原书所载的配制方法,砖褐、藕丝褐、湖水褐、葱白褐四种,并不用黄色来调合。

再由各种名称来推测它们的颜色,可知古人所谓褐色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从浅黄色的珠子,一直到深灰色的砖;从浅绿色的葱白,一直到深绿色的艾,都称之为褐。

从这里也可以想象到各种褐色,都是依其相似的物品来命名的。黄成、杨明两人所说的几种褐色,在颜色的差别上,不及王思善所说的那样相去悬殊,但仅凭名称,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具体色彩,所以也很难推断出它们调配的成分。

据一般调色漆的知识来推测,紫褐近于紫漆,以红黑两色调配。黑褐,黑色多而红色少。茶褐,用黄绿、黑三色来调配。荔枝色近于鲜红,以银朱为主。枯瓠以黄色为主,略加黑色。秋叶当指赭黄的叶色,配法近似枯瓠。因秋叶虽有红色的,但不会列入褐色范围之内。

在前代的实物中,纯褐色而不加文饰的不多。但是剔彩,尤其是雕填漆器,除常用褐色漆做地子外,也用它来作纹样。

今天的内容先到这儿,下一期我们会详细介绍调漆用的油,以及详细的贴金制作步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