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与孟:一个像春天,一个像秋天——孟子就是这么耿直的boy
文|是一是二(读史专栏作者)
读过《论语》和《孟子》的人,可能都会感受到孔孟的不同。
孔夫子宽厚谦和、温柔敦厚、温文尔雅,像春风化雨,润万物而细无声。
孟亚圣刚直不阿、侠肝义胆、心直口快,气势贯如虹,一洗万古凡马空。
所以易中天说:“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孔孟虽然同为儒家,一般将孟子视为继任者,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
虽然都讲仁义,但似乎孔子更看重水一样的“仁”,孟子更侧重雷一样的“义”。
这是孔孟之别,也是仁义之别。
所以孟子像深秋的风,肃杀。
孔子的为人,是谦虚随和的。
因为他讲礼乐,他是“礼”的维护者。
既然是讲礼,自然谦和。
毕竟“礼之用,和为贵”。
所以孔子对国君、大夫,不管心里面是讨厌这个人、喜欢这个人,面子上总要过得去。
换句话说,就是要讲礼节。
他对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货很不以为然,阳货很僭越,孔子不喜欢他,觉得他没规矩。
但是既然人家来拜见自己,并且送了礼物。
不管你喜不喜欢人家,你总得回拜。
孔子不情愿,但是礼如此。
因此孔子也只是故意挑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
——礼尽到了。
孔子这种兼顾个性原则与礼节两方面的拿捏手法确实高明,数千年来被后世人反复借鉴使用,屡试不爽。
孟子不一样,他对很多人都不客气。
用现在话说,喜欢怼人。
而且经常对国君不客气。
孟子甚至还主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要游说诸侯、大夫,就先得蔑视他,不要觉得他们高不可攀的。
有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王。
正好此时齐王派人来说:寡人原本应该去找先生的,可是不巧,最近寡人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先生肯来找我就好了。
孟子原本是准备去见齐王的。
这事换了别人,多半会客客气气地回答:没关系,领导病了嘛,情有可原、情有可原,正好我现在要去朝见大王。
然而孟子不是这样。
他一听齐王居然找借口生病叫他过去,马上就说:不好意思,碰巧我也病了,也不能见风。
不约不约。
很不客气。
这事还没完。
第二天,东郭先生家里不知道家里谁去世了,要办丧事。
孟子就去吊丧。
他的学生公孙丑说:“昨天先生还说生病,今天就跑到别人家去吊丧,这不好吧,说不过去啊,还是别去吧。”
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不合适的,昨天病了,今天病就好了嘛。”说完抬腿就走。
结果孟子出门过了一会,齐王派人来慰问,还带了医生。
孟子的族弟孟仲子只好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点了,现在已经出门上朝去了,但不知走不走得到。”
同时,孟仲子又派人四处去找孟子,叫他无论如何要去上朝。
孟子又不想去上朝,又不能回去,回去不就露馅了吗?
只好在一个叫景丑的人家里借宿。
景丑就说:“这不合君臣之礼啊。”
孟子当场就翻脸了:“你这说的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只是他们心里在想:‘齐王哪值得和他去谈仁义!’。这才是真正对齐王不敬啊。看都看不起齐王。
至于我,我并不行尧舜之道,所以不敢在齐王面前摇唇鼓舌。
齐国人还不如我敬重齐王呢。至少我不在心里鄙视人家。”
景丑说:“不,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礼规定: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却又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孟子继续开怼:“天底下人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龄,道德。在朝廷,看爵位;在乡里,看年龄;如果要治国平天下,就首先看道德。
所以,那些有为之君,一定有他不能随便召唤的臣民。有了问题,一定是君王登门求教,哪有随随便便把人呼来喝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道理?
商汤对于伊尹是这样,桓公对于管仲也是这样。
更何况谁说我要辅佐齐王了,我又不是他的臣子,又不辅佐他,我又不想做管仲。”
孟子就是那么耿直的boy。
你看,他就和孔子不一样。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孔子是“畏大人”的,大人就是地位高的人。
孟子的观点,是“不直,则道不见”(《孟子·滕文公下》)
而孔子就委婉一点。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恻隐是不忍心、是同情。
羞恶则是气愤,是厌恶。
仁是爱,义是恨。
仁是不忍,义是不忿。
所以义举往往是“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大义灭亲、行侠仗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
是一股子愤怒郁结于心。
所以义需要勇气,行义要有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