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2个月就遇疫情,一年间仍有42万人次参观,黄浦江边这栋建筑很“牛”
“请问今天有展览吗?”“有新展览,11月12日开幕,您过两天来就能看。”
“之前的展览‘时间的形态’还开着吗?”“开着,不过这两天在更新部分展品,12日那天也可以看到。”
上述对话发生在家住嘉定区的市民周女士和西岸美术馆保安小秦之间:一个经常坐地铁来徐汇滨江逛美术馆,另一个则对观众的每个提问对答如流。
小秦的训练有素,来自开馆一年来,西岸美术馆不断增长的观众粘性。记者从西岸美术馆了解到,一年来,美术馆共举办6场展览和600余场各类导览,此外还举办了20余个公教项目约500场公共文化活动。从去年11月8日开馆至今年,有42万人次推开西岸美术馆的玻璃大门。在疫情之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
信任感从抽象变具象
去年11月8日,西岸美术馆在徐汇滨江正式开馆,同时开启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为期五年的展陈合作,成为中国本土美术馆与法国顶级美术馆有史以来的首次高级别合作。这一合作模式包含了常设展、特别展、公教活动以及中法艺术家间的交流。
眼下,“西美”最新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即将于11月12日开幕,同期开展的还有名为“玛格丽特·休谟: Gisant II”的视听装置展以及大型舞蹈项目“杰罗姆·贝尔的无限空间”。在“设计与奇思”展厅,一系列通过3D打印等新技术、采用环氧树脂等新材料制作而成的座椅、桌子、灯具等展品,按照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设计,搭配着明暗各异的灯光,以不同“姿势”或坐立、或躺卧、或悬挂在展厅。
“设计与奇思”的上百件展品中,有95件作品来自境外,总货值约14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132.42万元)。其中最“名贵”的一件作品来自荷兰艺术家约里斯·拉曼设计的“骨椅原型”,货值达到1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01.5万元),丹麦艺术家马蒂亚斯·本特森设计的“生长桌”货值也达到了1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3.72万元)。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部分展品 均 舒抒 摄
然而,要排布这些动辄价格过百万甚至千万人民币的艺术品,最大考验并非来自高昂的“试错”风险。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告诉记者,根据原计划,每当有新展览问世,法方艺术家至少需要提前一个月来到上海,现场指导西岸美术馆方面摆放展品、调解灯光、磨合现场细节。然而,全球疫情使得法方艺术家无法成行,只能依靠视频连线实时沟通。
更棘手的问题是物流。陈安达介绍,疫情期间,全球艺术品物流价格峰值曾一度达到平时价格的10倍。“艺术品不是刚需,疫情期间首先要保证防疫物资的运输,其次国际物流运输能力也在下降,很多船公司都改行甚至干脆卖掉货船。”即便找到了“船老板”,还是一舱难求。
此外,“设计与奇思”的展品此前被借到世界各地展览,并非都在法国,最高峰时中方团队要同时要跟十几个国家进行沟通。时差、语言、文化、物流运输法规等差异,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中方美术馆的运营能力。
安德列亚·布兰茨,《树5搁板》,2010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让美术品远渡重洋来沪参展?“我们不希望因为疫情影响这一中法高级别合作,而且一直将展览和运营保持在国际高水准,对美术馆将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陈安达说。
按照原计划,明年7月,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新的常设展就将问世。此刻,中法双方已经开启紧锣密鼓的策展沟通。“我们现在有两手甚至‘三手’准备,每一件比较脆弱的首选展品,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绘画,都会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选择状态更稳定、更适合长途运输的到上海。”
虽然工作量和挑战翻了倍,但西美的工作人员仍信心十足。美术馆地下一层正在举办的亲子沉浸式装置展“穿越”,就是在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丝·佩特罗维奇的远程指导下完成布展的。中方策展人兴奋地告诉记者:“艺术家看了现场每一个角角落落的视频和照片,反馈说,我们中方的布展水准已经超过了法国,对细节的完善更加专业。”
“经历疫情考验,双方合作时的信任感,从抽象变得具象了。”这位策展人说。
马塞尔·万德斯,《糖椅》,2010年
罗恩·阿拉德,《可爱丽塔书架》,1996年
每一次来都有惊喜
今年8月8日,西岸美术馆地下一层展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放映,观众都是徐汇滨江周边的居民,主要来自龙华街道,表演内容名为“影戏”,是传统皮影戏的现代衍生品。让“夏日影戏”项目负责人江英没想到的是,130人限流的座位,一经开放预订名额就在线上平台“秒杀”。而当天在线上观看这场“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演出的观众,达到3.6万人次。
“出生”两个月后就遭遇疫情挑战,意外地鞭策了西岸美术馆的上上下下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一座临江美术馆的在地性和公共性,更好地为这座城市的人民服务。坚持让公众参与“艺术生产”,是西岸美术馆找到的第一条答案。
《龙华长卷》
大幕拉开,影戏表演者操控着手中的面具、折纸,从幕后走到台前;画面上,用剪纸还原的卢浦大桥、滨江塔吊,一转眼变成了真实的影像……脱胎于传统的皮影戏,现代影戏用多媒体仿真音响代替了二胡、唢呐,人们日常使用的锅碗调盆甚至手机、无线耳机都可以成为主角。这一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于西岸美术馆策展项目组和上海本土艺术家共同的构思。而激发专业人士灵感的,却是来自龙华地区的本地居民。
“有位叫岑新国的老先生,退休后花了10年绘制了一幅《龙华长卷》,就像龙华地区自己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普通在地人对自己故土的恋恋深情感染了江英和团队里小伙伴,更让他们找到了公共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让人们更了解这片土地的人文、习俗、日常,更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从西岸美术馆眺望黄浦江 舒抒 摄
结果没有令人失望。“夏日影戏”表演当天,一位土生土长的龙华“90后”观赏完表演后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在场观众,“画面里的云锦路跑道公园,在我小时候还是一片芦苇荡……你们能想象吗,就在十几年前,我们还在那里赶野鸭玩。”让这位观众激动的是,10多年后徐汇滨江今时今日的面貌——有近10座地标性的美术馆、画廊,还有成片开发的商务区、人工智能大厦,艺术和科技正在昔日的“芦苇荡”上书写黄浦江边的城市新传奇。
“好的美术馆一定是一处优秀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不只是一个‘开展览’的地方。”对标国际高水平的公共美术馆,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巴比肯艺术中心给了黄浦江边的西岸美术馆新的启发。陈安达表示,如同巴比肯中心为伦敦金融城百万居民和白领带去了顶尖的公共文化服务,西岸美术馆也将以周边3至5公里半径范围为核心,服务好周边居民、白领的公共文化和艺术教育需求。“希望大家可以反复来,因为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