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道家为什么讲出世?儒家为什么讲入世?浅论《道德经》二言

Image 2020-11-13

两千多年来总有学者喜欢争论老子和孔子的高下。

其实,孔子是教中端知识分子,老子是教高端知识分子,两人并无需分高下。

孔子和老子是儒、道两家的代表,两家思想的代表分别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主。

《论语》是对话体的格式,也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道德经》的内容看着像语录的格式,其实它也是对话体形成的,无非在成书的时候把问话的人名去掉,直接剩下回答的内容罢了。

中端知识分子和高端知识分子并无吹捧贬低的意思,中高端指的是春秋时受教育的个体人员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已。中端并不一定比高端的学识修养要低,但在出生的身份地位上无疑是不如高端的门阀高的。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出身的家门地位不一样,外部因素决定的中高区别,内部的修养倒是中端人士远远好于高端人士的成就修为,中端人数多也是原因之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老子是国家图书馆和档案局的负责人,春秋时代的图书馆档案局可不对一般人士开放,所面对的都是王侯将相级别的高位人士。孔子是当官不成退而在民间教学收徒,所面对的大部分都是寒门弟子、普通士人。背景不一样,身份不一样,地位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一样,问题不一样答案自然也就有所区别了,这或许也是《道德经》和《论语》涵盖内容不同的因素。

《道德经》讲出世,因为里面问话的都是已经身在高位的公侯、大夫,国家的权富阶层,立法、行政、监察、军事、外交、收税都是这帮人说了算。简言之,百姓的生死福祸皆操于其手,如果他们瞎折腾,不恤民力,好勇斗狠,只会苦了底层的民众,民众受苦,国祸即来;国祸即来,公侯即易身亡家破。以出世的心态去治国,除了为民众,也是为了高端人士的自身安危而考虑的。老子诚圣人也!

《论语》讲入世,因为问话者多为孔子的弟子传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就是有志于人世的士子目标。寒门子弟出身不如权贵子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自身努力奋斗,除了学识之外还得积极的向上攀爬,没有掌握一定的权利也就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所以,入世者的学习还需要具备进取的心态。进取然后掌权行仁政安天下,然后可谓立学、立心、立命、开太平。孔子诚亦圣人也!

二、

每重读一次经典总有些许新感悟。上次看完《道德经》后谈了“反智”的感触。这次读后感触较深的是“善处其下”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八十一章,章章皆有哲思睿理,全书名句警言也多不胜数,每读一遍只要能深悟一处“道”则无憾矣!

“善处其下”,比喻的是水之道。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江海之大,越是低处越是水流能流向的地方。水看似柔弱,却无坚不摧,水势成刀能切割坚硬的黄金。老子对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说:“你身处高位更该学习水善于居下的胸怀格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想让人服你,不是靠官位,靠的是人品、担待,不要小心眼,不要自贵、自以为是。要学会包容,广开言路;要善于纳谏,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不要堵住世人的言论!”前几日看到一部电视剧,有一情节,是几个人背地里在说主角的坏话,往往这总能引起观众义愤填膺大骂这几个“嚼舌根”的,让观众内心跟主角同仇敌忾,起到共情的效果,这是很多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手段。而我,脑子里想起了“善处其下”、“居其白处其黑”的话,既然是主角,就要有担待、包容,把这些话当耳边风,轻轻一笑置之,无需计较,继续走自己的路,成自己的功。善处其下,知道自己是洁白无愧的,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坦然面对污水泼来。水被搅拌浑浊了,别着急,静下来,静之徐清,然后再开始流动,则动之能久。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他的哲学是“正——反——合”,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总结出来了。阴——阳——和,不就是“正——反——合”?看待任何事物,正面看,反过来看,再结合在一起看,辩证、全面、中庸的看,殊途同归啊!后来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老、孔二圣都是属于温和、不偏激的为人处事风格。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只是几个老夫子(指老子、孔子诸人)说了一些格言警句的作品,不足道为哲学。黑格尔不懂汉字、中文,他理解不了中文的博大精深;他欣赏不了原文、读不到原典的精华,又如何能理解这等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此,再次向大家强烈推荐《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三本春秋大著,这么多年看过来的书,这是三本最能反复回味、感悟无穷的经典,每读一次都能拍案振奋一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