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第116天|《论语》 笔记|家长自己的成长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爱

2020-11-13

【经典导读|读原文 悟原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商:即子夏。)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陈亢(陈亢:陈子禽,字子亢,春秋末年陈国人。)问于伯鱼(伯鱼:孔子的儿子鲤的字。)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描绘女子漂亮外貌的诗句,孔子告诉子夏人应该先有内心纯洁的修养,才会有真正的美丽外表。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美。子夏不愧为孔子的爱徒,他能深思熟虑,由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很快联想到了“仁”与“礼”的先后和内外的关系。凡事先后有序,有本有末。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质”是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只注重言辞华丽而不切实际。“文质彬彬”,则是说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记做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质”与“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双方不可偏废其一。圣人的这个观点对后世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质”指文艺作品的内容,而“文”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内容依靠形式加以表达,形式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加以变化。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存在发展的,偏废其一都难以永立。质与文都是美德,但是无文则野,无质则史,德才兼备才能成为君子。现代社会,有的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看上去很有知识,口才了得,实际上却言之无物;也有些人学识渊博,一肚子墨水,却不懂得怎样表达。所以,文采与实质要配合适当,内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陈子禽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他曾自己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前庭经过。他问我:‘学诗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马上学诗。还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从前庭经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树立自己的德行。’我马上又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子禽退出来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有三点收获: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他的儿子。”

圣人关于“诗”与“礼”的教诲,直到今天仍然受用。无论社会制度怎么演变,人们生活怎样富足,仍旧不能不学“诗”与“礼”。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文化知识、不通晓做人的道理,怎么可能适应各种社交场合呢?如今社会虽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如果人们不自觉不自律,不懂法律知识,社会仍然会不安定、不和谐。

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对“诗”与“礼”的学习,不能忘记圣人的谆谆教导。

【成长故事|砥砺前行】

一位来自吉林的教育工作者

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教育女儿方面她却迷失了方向,她只是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从小到大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是孩子在这种强制的教育下并没有考入理想中的名牌大学,最后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出现问题,因为自己的强制性教育,她的女儿跟她产生了一些隔阂,她女儿对她说,“妈妈,我想独立了,你不需要再管我了,每月给我生活费就可以了”。因为她女儿在外地上学,虽然她心里很惦记,但是与女儿沟通不了,又很着急。

通过学习,她渐渐懂得,“用母亲的话去关心孩子,那种小我的爱孩子不接受,反而成了孩子的天花板。但是我学习了,我用圣贤的话,通过我的嘴传递给孩子了,孩子会很接受”。慢慢地改掉了自己身上的一些毛病,并影响女儿也加入学习中来。

她分享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希望让自己通过实修实证见证和孩子的成长,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伙伴,在这条育子之路上,走出一条引领孩子的光明大道来。

【明心净心|存天理 去人欲】

孩子首先要拥有一颗朴素洁白的心,往往朴素的着装打扮,更加衬托出来容颜的美丽。

制度是在仁义道德之后才产生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今天的所有的礼仪制度是后来才制定的,是基于仁德之心制定的。各种礼仪制度要基于仁爱之心来制定,如果以不仁之心来制定制度的话,那你这个制度就是一种坏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没有激发人性的真善美;当我们以仁爱之心为基础来制定礼仪制度的时候,这样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因为它能够引导民众向上向善。所以,基于仁爱之心来制定好制度,只有基于一颗仁爱之心,一颗纯粹洁白的心,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样,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要先培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拥有一颗朴素洁白的心,然后,孩子就可以在这张朴素洁白的长卷上,书写她华美的人生篇章,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在人生舞台上挥洒自己的精彩。

假如,孩子那颗纯真无邪的心,在小的时候就被污染了,就被种下了错知错见,那么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很难去勾勒出精美绝伦的画作。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自己就很功利主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认为付出是吃亏,让孩子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活得非常辛苦。想一想,无论家庭中还是单位里,有谁会喜欢一个不肯付出索求无度的人呢?家长过度的宠爱,会让孩子只会索取,不懂得付出和感恩。曾经有个孩子说,我虽然什么都有,但我就是不快乐,尽管这个孩子应有尽有,但是她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感受不到创造的乐趣,感受不到付出的欢乐,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种下好的行为作用,当然也就不会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因此,让孩子不劳而获是对于孩子最大的伤害。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注入这些错知错见,而是务必要先成长自己,自己成长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引领孩子,家长的成长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爱。

深深地祝福大家!

2020.11.11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