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有道理吗?古人经验至今受用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尤其是在古代农耕为主的社会环境下,民间百姓的文化形式丝毫不亚于文人士大夫的诗词歌赋。民俗、民谚的流传程度更是妇孺皆知,经常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到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墨客都会时而引用,并且毫无违和反倒更加亲和。不可否认很多俗语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已然不再受用,但那些导人向善,晓之以理的古人经验却从未过时。好比这句,,颇让人闻之色变,但古人善用夸张比兴的手法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后人能够谨记。
汗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作为人体自带的温度调节及排泄功能,不出汗反倒让人心惊。而古代农耕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下吃饭出汗更是家常便饭。既然古代更为常见而古人仍出此言,足见此处说的汗并非农忙劳作的正常情况。更不得不佩服古人炼字的严谨,心细的朋友也一定注意到俗语中用了一个“大”字,流汗是正常现象,但大汗则另当别论了。
汗水与人体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津液化生为汗,而“汗血同源”的说法更是从津血同源演化而来。在《灵枢·痈疽》一章中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更是形象地指出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产生汗液,并再次强调“变化而赤为血”认为血与汗的同源是不可否认的。既然两者同源,那在并非运动及炎热的情况吃饭大汗则明显有些异常了。这种并非天气及刺激因素而产生大量汗液民间称之为自汗,现代医学常称之为多汗症。而民间通常认为这是因为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导致的津液外泄。
人的体力及能量源泉均来自于一日三餐,如果在补充能量的时候大汗淋漓,加上血汗同源的观念,所以古人通常认为食物中的营养会随着汗液一同流失。虽不至于一生白干,但这种身体的信号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毕竟病来如山倒,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在面对疾病时仍不免轻者身心俱疲,重者千金散尽。事实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却对身体状况熟视无睹,通宵熬夜、无酒不欢的画画仍旧有增无减。
古人两句俗语虽然略显俗套,但背后的深意及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古代生活环境恶劣且娱乐方式远不及今天,而古人尚有强烈的自我修养意识,如今生活日胜一日,反将修身养性置之不理而投身于灯红酒绿之中,又何尝想过此生会否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