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西洋画中国画不是一个画种为什么还口以借鉴西洋画

2020-11-15

中国画和西洋画技法绘画原理,都有巨大的区别。有人曾经问张大千:中国画和西洋画有区别吗?张大千给出了一个经典的回答,他说:怎么没有区别?张大千和齐白石都有区别,中国画与西洋画没有区别?但是,从最高的艺术境界来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没有什么区别。

你提出中国画西洋画融合借鉴的问题。徐悲鸿早就给出理论和实践的回答了。

1918年,徐悲鸿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五个之”,其中“西画之可采者,融之。”就是徐悲鸿画画思想的重要“一之”,也是徐悲鸿绘画实践的重要理想。这一年,徐悲鸿还没有出国留学,但是,只有23岁的徐悲鸿,已经在国内对西画的绘画方法非常崇拜,也非常向往去彻底了解一下了。

中国画与西画“融合”是一个长期实践的问题,也是可以多元实践的问题。

我们看徐悲鸿、蒋兆和、吴冠中、吴作人、李可染、黄胄、何家英、史国良都是直接与西画融合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的中国画味道差别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中国第一代尝试中西画画融合的实践来看,中国画与西洋画你不能融合。

比如说,徐悲鸿与蒋兆和两个人,都是用西洋画的方法画中国画的。但是,他们的绘画差别也是很大的。

例如,徐悲鸿画人物画可以用“阴阳脸”,蒋兆和也是用“阴阳脸”画人物的。

但是,徐悲鸿的阴影部分就没有蒋兆和处理的好。因为蒋兆和的阴影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笔墨韵味儿,而徐悲鸿的阴影部分,就直接是“明暗交界线”了。

我们再看看吴作人、李可染,他们的中国画几乎看不到直接的西画最大的特点明暗了。

例如,吴作人画鱼,哪里有“明暗”?有的是中国画的笔墨。

李可染的山水画都说是素描逆光法,李可染自己也承认素描对他的巨大影响。

但是,李可染的山水画,可不是“明暗对比”,而是用笔墨来表现明暗的。

事实上,笔墨和明暗有一定的联系。没有明暗也就没有笔墨了,只是对明暗的组织不一样罢了。

西洋画的明暗是“明暗分明”,而中国画的明暗是“虚实”关系,即,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所以,我们前面也提到蒋兆和与徐悲鸿画法不一样的问题。

在“融合”中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片面地把明暗和虚实对立起来了,结果,就会产生一些生硬的“中不中西不西”的“中国画”。事实上,如果我们处理好“明暗”与“虚实”的统一性,把西洋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例如蒋兆和后期的作品,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就是成功的例子。为什么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能融合呢?

其实,中国画与西洋画在画画原理体系上是完全不同的绘画。

中国画内部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是,中国画与西画的原理差异非常巨大。

最典型的就是西洋画有毕竟完整科学的透视解剖体系,而中国画相对来说,在透视解剖方面,没有西洋画的科学精确。

中国画的这个缺陷,不可能产生高写真的绘画。尤其从绘画实用来说,不能画出高度写实的人物画,而且,中国画由于绘画美学的转型,从人物画向山水画主流发展,而西洋画始终是以人物画为中心的,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物画也是衰退的。

徐悲鸿从西方留学回国,志在把中国人物画复兴起来,那么,要复兴中国画,当然不能再画陈老莲那样的人物画了。所以,写实主义的人物画,也迫切需要借助于西方绘画的一些科学原理来充实中国画,这是没有错的。

中国人物画在一百年的发展中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人物画是写实水平,远远不是古代人物画可比拟的。

这也是“融合”西画的成功实践。

但是,我们由于对西洋画过分的崇拜,把写实原理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范畴了,这就是严重的文化盲目性。

事实上是,中国画除了人物画急需西洋画的科学原理“补课”,但是,花鸟画、山水画就没有那样着急了。

所以,这就有一个“借鉴”问题。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要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山水画和花鸟画,既可以用传统方法,也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一些西洋画的技法。

例如,适度的写生,相对的色彩等等,也可以适度吸收一些解剖透视。

但是,过分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强调西画的原理,中国画的味道就没有那样突出了。

中国画是一个文学性特别强的绘画,中国传统的文学有深厚的山水诗艺术,这些艺术深刻影响中国画的发展。

宋代以后,中国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中国画的绘画主流,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制约是分不开的。作为山水画的延续,花鸟画也是文学是的引申。

而诗歌的抒情性必然是以山水花鸟为依托。而叙事诗是要以人物为依托的。

这就是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文学背景上也有巨大不同的地方。

所以,借鉴西洋画不是完全模仿西洋画。

例如吴作人先生画的牦牛,很有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吴作人先生的笔墨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笔墨,他也吸引了西画色彩构成。所以,感觉中国画的味道很浓。

后来,吴冠中先生又提出用西画概念“黑白灰”统领中国画精神,结果,画面的对比出来了,但是,却没有了中国画的笔墨“虚实”的艺术之美。

这说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与“借鉴”还有很长的路。

当然,艺术永远在路上。那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与借鉴也是永远在路上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