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为何如此受众?北大教授温儒敏:读者多数是底层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脑海中都会深深地刻下这段话。的确如此,这本小说自1986年12月首次出版之后便成了经典,可谓是经久不衰。不过就在2013年的时候,著名的北大教授温儒敏却评价《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底层人”读的小说。
随后他又在2015年的座谈会上坦言这本小说“不讲究技巧,没有艺术上的精致”。那么为什么北大教授要这么说呢?难道一直被认可的经典不具备艺术价值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北大教授可以如此评价《平凡的世界》完全是和路遥的创作初衷相吻合的。
他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给上流社会的人写一本小说。所以他的小说和文字其实就是底层人民的刻画和群像。这样又有什么不妥呢?换言之,《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就是路遥想带给读者的。不过这种气息也并不是他刻意为之,因为路遥自己生活的环境即是如此。
路遥出生于1949年,从小就生活在非常困难和贫穷的家庭里。父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甚至把他过继给了大伯,不过还在他还是平安健康地长大了。1966年,路遥考上了大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被录取。直到1973年,路遥才得到进入延安大学的机会。
可能路遥的同学还是未经世事的青少年,可是路遥已经初尝人生冷暖了。再加上他已经有了一些编辑和刊发文章的经验,1985年的时候路遥就决定写一本小说。路遥迅速地投入了创作,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生活。他的身体其实已经亮起了红灯,可他丝毫不介意。
但是当《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的时候居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最后还是文联出版社面前印刷了3000册。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书被如此对待实在是让人不能接受,可是路遥没有放弃。他还是坚持着,终于在1988年5月25日的时候写完了《平凡的世界》三部曲。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1991年的时候,《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可是最让人心酸的是路遥还是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糠咽菜和一个馒头就是路遥的一天。就连去领奖的路费也要向弟弟借。可是即便如此又如何呢?路遥早就已经交出了一份普通人可以答出的最好的答卷了。
1992年11月17日,路遥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虽然让他感到残酷不已却又异常热爱的世界。路遥走了,和路遥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还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许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一卖再卖的原因。温儒敏教授没有说错,《平凡的世界》就是粗糙的,生活的。可是这偏偏就是它拥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