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非遗送王船 年轻人接棒!厦港年轻一代参与让非遗民俗传承不息

Image 2020-11-21

[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长11.12米,宽2.55米,本届王船为历年之最;厦门与马六甲同时送王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非遗期间,有着特别意义;烧王船首次采用线上视频直播,浏览人次达130万,线上线下,人山人海……

在新老厦港人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11月5日,环岛路书法广场,在“噼噼啪啪”的焚烧声中,一艘长11.2米,制作精美的木制王船被化吉送走。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这次造王船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选择站出来,接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涌现的年轻一辈中,有厦港渔民后代,有沙坡尾避风坞商家,还有沙坡尾工作坊工作人员……他们的参与、传承,也让已有百年历史的厦港送王船民俗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张杨是个“80后”,虽说从小生活在北方,但对于沙坡尾文化,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王船巡境时,张杨细心地为参与的志愿者配上了对讲机,不时交流沟通。坐在最前方的张杨,一遇到上坡处时,就急忙呼叫身后推船的志愿者们要注意使力;遇到下坡处时,她同样提醒他们要注意减速,保持王船平稳。整个筹备过程,张杨更是跑前跑后,向长辈们请教具体事宜。

“因为我闽南话说得不流利,而绝大多数长辈们只会说闽南话,这就使得我们交流沟通非常不通畅,往往半个小时就能解决的交流一拖就是两个多小时。”张杨告诉记者,烧王船这项传统民俗,完全没有文字记录,全凭厦港渔民口口相传,这使得活动筹备起来特别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工作。

虽说交流不太顺畅,但张杨还是学到了很多。亲历这一次烧王船后,经过短暂休整,张杨和小伙伴们一起对整个仪式过程进行复盘,进行文字记录;并且针对整个过程,一一记录在册,一项一项地读给长辈们听,让他们进行相应的完善,让活动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更有秩序、安全。

陈晰哲是张杨的弟弟,和姐姐同在沙坡尾经营一家文创空间。从造王船选择第一根龙骨,到仪式结束的扫尾工作,陈晰哲全程参与。在烧王船仪式上,他更是招募了三十余名志愿者,其中有他的亲朋好友,也有沙坡尾避风坞的热心商家,他们负责起全程的后勤工作。

历经两个月的造王船工程,更令陈晰哲感慨万千。在他看来,长辈们事无巨细,不顾年事已高,亲力亲为,一举一动皆令他感动。“我也希望,下届烧王船能有更多厦港年轻人站出来,一同接过前辈手中接力棒,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陈晰哲说。

岁月积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共同传承保护厦港送王船这一民俗,让这项百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一直延续。

(记者 刘宇瀚  通讯员 危婧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