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君:早期的华文网络文学史
少君
少君,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也是最早在中文网络上写作的作家之一。曾以李远、未名、马奇、赵军、程路、剑君等笔名活跃于海内外文坛。着有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了《凤凰城闲话》《未名湖》《怀念母亲》《人生自白》《大陆人》《奋斗与平等》《阅读成都》等多部著作。其小说被评为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浮雕面影(陈瑞琳),其散文被称之为"一幅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风情画卷"(黎阳)。
在近代人类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产生一个工业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如十八世纪末的蒸气机的发明,推出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飞速发展。十九世纪末的汽车的发明,又带来了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一个新兴和巨大的高科技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已渗入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络(INTERNET),二十一世纪的今天,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又带动了科技革命。
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几十亿人次,每天又以千万人次地增长,其中以中文为媒介的网络读者就有数亿人以上,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之一。由此可见,它拥有任何一种平面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读者群。今天,中文手机电脑网络文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境,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报纸和文学杂志的作用,华人,特别是知识份子阶层汲取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
网络文学现状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布的《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目前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亿,移动端网民规模的比例达到98.6%,网络文学受众达到4.5亿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936万人,网络文学版权产业市场规模突破201亿元人民币。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跳出文本模式,通过漫画、游戏、动画、剧集、电影、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受众看到。由于影视作品受众基数大、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强,成为当下IP赋能网络文学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手机阅读的便利性,造就了网络文学作品的迅速和海量传播,一篇文章被点击千万次已经稀松平常,从而也使许多著名网络写手一夜致富。唐家三少仅2008年就有1.3亿的版税收入,四位数的网络作家年收入在1000万以上。
仅举例几个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播电视剧:
《花千骨》,霍建华、赵丽颖、蒋欣、杨烁等主演。
《琅琊榜》,胡歌、王凯、刘涛等主演。
《河神》,李现、张铭恩、王紫璇、陈芋米等主演。
《醉玲珑》,刘诗诗、陈伟霆、徐海乔、韩雪等主演。
《甄嬛传》,孙俪、陈建斌、蔡少芬、刘雪华、蒋欣等主演。
《楚乔传》,赵丽颖、林更新、窦骁、李沁等主演。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赵又廷、迪丽热巴等主演。
………
据中国作协统计,二十年间,中国大陆发表网络文学作品累计2500多万部,仅2019年获影视改编的作品就近万部,占据大陆全年播出电影电视剧的80%,带动影视、游戏、动画、漫画等下游文化产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
由于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户。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大批留学生赴美加学习移民,自然也就成为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的最大的受惠群体,亦不可推卸地成为华文网络文学的催生者。
华文网络文学应该起始于1988年,但在1991年之前,互联网没有万维网,个人电脑也没有视窗,当时使用的是UNIX网络运行系统,这个网络系统不支持汉字输入、传输和显示。当时的华文写作费尽周折。整个过程要经过输入、编码、存储、传送、解码、打印、阅读等步骤,前后要在不同系统上跑好几个电脑程序才能完成,由于这些原因,早期网络文学作者几乎都是学习理工科的留学生。
1988年10月,肯塔基大学网站建立《未名湖》中文存档账户,11月,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立《北极星》中文交流文档网站,匹兹堡大学建立了《三岔口》中文账号……
1989年2月,日本东京大学建立《东北风》网站……
1989年3月6日,CND《新闻文摘》创刊,以listserv的形式向留学生发送,它也是《华夏文摘》的前身。
1991年4月5日,北美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创刊。第4期发表马奇的《奋斗与平等》,为目前资料证明最早的网络小说。
1993年10月,图雅、散宜生等一批留学生开始在北美各高校中文网站上大量发表原创小说、杂文和诗歌,这群人被认为是早期网络上较为杰出的写作者。
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以收集、摘录和发表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为主。嘉宾应帆是这个刊物的编辑和作者。
1995年3月,诗阳、鲁鸣等人创办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
1995年8月,中国大陆第一个BBS——“水木清华”BBS建立。
年底,几位女网友创办女性网络文学诗刊《花招》。
1997年6月,网易公司成立,向用户提供每人20兆的免费个人主页空间,这为后来文学网站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997年12月25日,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建“榕树下”个人主页。1998年3月“榕树下”网站成立。聚集了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赵波、安妮宝贝等后来成名的网络作家。
1998年3月22日到5月29日,蔡智恒“痞子蔡”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发布于台湾成功大学BBS上,随后被转载到了大陆各大BBS,并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关于网络文学的轰动。
从1987年9月14日,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到网络文学在大陆和台湾被大众接受和认知,整整走了十年。
由于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户。随着台湾的经济起飞和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大批留学生赴美加学习移民,自然也就成为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的最大的受惠群体,亦不可推卸地成为华文网络文学的催生者。
早期网络文学的写作
华文网络文学应该起始于1988年,但在1991年之前,互联网没有万维网,个人电脑也没有视窗,当时使用的是UNIX网络运行系统,这个网络系统不支持汉字输入、传输和显示。当时的华文写作费尽周折。首先,需要用中文软件先在DOS系统中(WINDOWS的前身)写出来,然后用Uudecode对文章进行编码,再以SMTP(电子邮件前身)方式把这个文件传输给各个接收者的地址;收到文件的人,首先用Uudecode解码,再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才能解码阅读。早期甚至不能直接阅读,要打印出来才能看见中文文章。
整个过程要经过输入、编码、存储、传送、解码、打印、阅读等步骤,前后要在不同系统上跑好几个电脑程序才能完成,但即便是这样,仍难免出现乱码现象,以致最后不能阅读。这是因为,当时在这个系统里畅通无阻的电脑文件是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编码),被称之为“美标”。美标规定用从0到127的128个数字来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汉语编码需要更多的数字代表信息的规范编码,因此“美标”只能用来编写英文字母和常用符号,不能编写汉语。所以,当时在UNIX系统里是不能进行汉字书写和阅读,也不能传输中文文件的。
留学生后来开发了汉字处理软件和HZ(汉码)的编码法,解决了在UNIX网络系统里汉字输入、传输和显示的问题。我用的第一个汉字处理软件是严永欣开发的 “下里巴人”。同时期,也有别的软件,IBM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都有投入数百万美金研发汉字处理软件,这些软件通常需要敲很多键才能输出一个中文字,使用太复杂,所以没能推广。“下里巴人”内存很小,传输和安装都很方便,功能又齐备,可以快捷地书写中文内容,通常打一至四个键就可以输出一个中文字了,而且,严永新免费发送给大家,大家又互相传送,都免费的。所以, 80年代末到1992年之前,大多数的旅美留学生都在用“下里巴人”进行华文网络写作,以此解决了UNIX系统里不能进行汉字书写和阅读的问题。而同样是来自大陆的留学生魏亚桂、黎广祥、李枫峰等人,于1989年开发出了输入和显示HZ码的汉字处理软件ZWDOS第一版,部分解决了汉字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问题。
这些早期华文网络技术的开拓者,都与华文网络杂志有密切的联系: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杂志《华夏文摘》不但是他们发明的各种中文软件的实验田,严永欣、倪鸿波和魏亚桂还是《华夏文摘》的技术支持的义工,魏亚桂还担任过《华夏文摘》母网CND的第二任总编,并于1992年6月在Usenet上建立了一个华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即后来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ACT。
所以说,留学生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启蒙者和创造者。
就作者来说,北美第一批在网络上创作文学作品的人现在剩下的不多,原因有几个:一是因为早期的留学生,特别是80年代的这一批公派留学生,按国家规定是三十五岁以上、已婚、党员才可以出国,所以到现在他们的年岁已经很大了;二是因为早期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他们中间对文学有持久兴趣的比较少。三是当时这批人网络写作是因为新环境的变化和刺激,有很多情绪要发泄和表达。日子久了,生活惯了也就没有什么想写的了。始终坚持写作的,一是因为当时比较年轻,二是因为本来爱好文学,三是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相对比较顺利,一直比较有闲情逸致写些东西,四是创作作品一直能被两岸三地的出版社出版,让他觉得有写下去的乐趣。
就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本身来说,按网络运行系统不同和传播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到1992,使用UNIX网络运行系统,在个人电脑的Dos系统里用“下里巴人”、“南极星”等汉字处理系统创作。1991年全球第一家华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诞生,让分布美国各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有了发表和阅读的网站。
第二个阶段,1993年底到1996年,进入万维网(www)运行系统阶段。这时各种各样的中文操作系统涌现出来,我们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和阅读汉字了,华文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只要有中国留学生的高校、机构、甚至社区都创办了自己的华文网络杂志,比如《新语丝》、《花招》、《枫华园》、《橄榄树》、《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多得难以计数,那时的创作很活跃,佳作频出,可以说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第三个阶段,1997年底2005年,华文网络开始延伸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1996年台湾地区网络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文学网络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7年美籍华裔朱威廉回中国创办了中文原创网站“榕树下”,带动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由于中国和台湾地区华文网站巨大的聚焦力和数量众多的网民的追捧,北美华文网络写作开始流向这些网站,北美区域的网络文学呈现出回归大陆的状态。
由于这些原因,1989年创立的《未名湖》,1991年创刊的《华夏文摘》,1994年创刊的《新语丝》、1995年创刊的《橄榄树》、1996年创刊的《花招》、1996年创刊的《涩橘子的世界》、1997年创刊的《枫雪天地》、1998年创刊的《晓风》、1999年创刊的《国风》、2000年创刊的《银河》等,大都由学理工科的留学生建立。
早期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发泄型,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究表达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也许很多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作家对这类作品不怎么看得起,但是无疑,这种类型的作品是目前最被网络认同的作品。文学最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对生活的描述和提炼,然后得到最多数的人的认同,并能够影响其他人的道德、生活观念以及人文思考。所以,当网络文学反映的是网络生活本身时,最容易被网络所接受,这是符合传统文学评判理论的标准的。只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映网络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人们才可以从中比较出达到更高境界的作品。
华文网络文学目前大概有三种内容,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大多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等形式。第二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输入放上网络而已,类似文库或称网上图书馆。第三种是以网络的语言和特色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目前是文学评论界关注最多的,也可称之为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品,几乎所有的文学网站都以这类作品为主。
早期的网络文学作品由于大都是留学北美的网人们所写的,其特点大都流露出身在异国他乡的忧愁与烦闷,从而构成当时的留学生文学作品的主流。而且由于作者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出身,其实谈不上具有多少专业性。"虽然很难产生巨作,却也不乏珠玑之篇。"海外中文网的成因,首先在于留学生对中文的依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这些年来也出现过许多具有网络特色的言论,只不过文学网刊记载的是更为精致的那一类作品,海外文学网大部分的建设者都是学理工的留学生。年龄层大多是文革后七九到八六八七年上大学的那一代。读书还是那一代人的值得骄傲的事,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能够在网络上渲泄出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些文学网,文字功力和思考力,应该不弱如其他形式的中文出版品。大多数的网络作家和诗人不是欧美大学的博士硕士,就是挤身于跨国大公司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他们有的早在国内读大学或工作时就曾主编校园刊物或发表过作品。。
第二个特征就是它的随意性。大约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所谓的“文学”。既然有“校园文学”、“课桌文学”、乃至“厕所文学”,在互联网络上,自然也就有“网络文学”。
当中文国际网络在一九九三年创建起来的时候,计算机还远未象现在这样普及,上网张贴也不象现在这么简单,有条件上网和知道怎么上网的,基本上是在海外大学校园从事理工科工作的学生学者,而且以男性为主。正如方舟子所言:"最初操练中文网络文学的,也就是这些不曾接受过任何文学训练的“野路子”。他们不曾把网络当文坛,也不会刻意追求什么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所以要张贴,或者是为了交流,或者是为了发泄,鲜有出于创作的冲动。所用的形式,大体上是随意为之的随笔、杂感;其内容,从评论世界大事、鸡
毛蒜皮到相互进行人身攻击,无奇不有;而其特色,则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无所顾忌,也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审查。如果这也算文学的话,不妨称之为“随意文学”。其上乘者,以讥讽、挖苦为能事,辛辣幽默,令网人肃然起敬--但能有这等水平、这等心思的骂人高手屈指可数。
严格地说,这些随写随发、聊天对骂式的文字,当然都算不上文学。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要等出现了像《新语丝》、《枫华园》、《橄榄树》等这样的严肃文学刊物,有了比较正式的发表渠道,并拥有一批对文学追求的作者群之后,才算真正地诞生了。
网络文学随意的特点实质上是来自于文化的冲击,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抒发在居住国的感受。多抒发个人的悲欢,而缺乏大手笔,对于居住国的文化,也还没有真切的深刻感受。在形式上,此类的网络文学多采用散文、随笔、诗歌这种便于直抒情怀、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的形式,较短小,也较随意。在质量上仍与常规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随意这一网络文学的特性下,我们可以引深更多的讨论。因为文学爱好者一旦踏上网络这块土地,一定就会有创作的冲动。为什么不呢?有各种阶层的读者,肯定可以找到知音;有自由的发表权利,何愁没有地方说话。于是,不用为了某种目的而强迫自己写命题作文,不用为了怕碰上合不来的编辑而改变写作风格……,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的创作虽然使作品显得比较粗糙,无庸置疑,这些自由、粗糙的作品恰恰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网络文学另一大特征,是作家和读者可以双向交流,在电脑网络上神交已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可以仔细交谈,读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传达给作者,作者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以最快的速度面对读者。网络作品电子化的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网络作品有永远的可修改性,作为认真的网络创作者,一有时间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改。所以,作品一开始或者粗糙,但是可以慢慢地精细起来。和传统媒体不同,印刷品如果要修改,就只好重新印刷一次,这样成本和市场选择的问题使一般作者作品的修改机会不多。而网络媒体上,作品永远以草稿的形式存在,网络作者有责任和权利对这些自己的东西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造。
无限度的可修改性固然使网络作品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可靠的文献意义。但是这种让作品趋向完美的可修改特质可以避免了传统作者那种"发表后的遗憾",从而让作品得以精悍。LINUX软件工程的操作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人做出了内核,然后公开代码让其他人修改和提意见,接着,更多的人参与进行了功能程序补充,终于把这个系统用网络协作的方法做成功了。甚至,在操作系统的领域已经对龙头老大--微软公司--形成了一种很大的竞争威胁。那么,这种操作手段在网络文学创作上也一样适合,网络协作和可修改性如果可以在某种契机中得到发挥,那么在网络上出现一种新形态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天方夜谈。
早期网络文学中的小说
如果说在中文网络的早期,交流的目的远甚于创作,以男性为主的作者大抵抱着“玩一把”的发泄心态,风行的是诙谐、幽默,一句妙语往往比一篇佳作更受瞩目。这个时期的中文网络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图雅就以其俏皮的京味,而被称为“网上王朔”。但是,正如王朔在玩弄日常语言之余也能创作出象《我是你爸爸》这样较为正统的作品,图雅也以《寻龙记》这样的严肃佳构表明他同样有着一定的文学功底,而不只是会耍耍嘴皮。早期网人并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图雅(有时也写做涂鸦)是个例外。他的真实身份,到现在还是个谜。
图雅的小说用语极富个人特色,光读文章不看署名也可猜出是他的手笔,别人也无法假冒。鸦长于叙事、抒情而拙于说理,所以他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远胜于议论文章。但即使是那些感性盖过了理性的议论文章,虽难以说动读者,却也因为诙谐风趣而富有可读性。鸦的诙谐往往富有韵味,类似于西洋的幽默,在品味上,比王朔高出了不止一筹。他的短篇小说强于中篇小说。他创作的两篇中篇小说,结构都很零乱,这是网上随写随贴的毛病,倒未必是天赋不足。如果他能够潜心创作,仔细推敲,中文文坛,或许能出现一位小说大家。但愿他现在就正躲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闭门谢客创作巨著。
另一位引起网坛注意的是《人生自白》系列,通过对海内外三教九流人物调侃化的描述,力图以自述的方式描绘出一副副终生相。的吸引力还在所特有的口语化的个性语言风格,这不仅拉近了文学与读者的距离,而且使人物的风貌立刻鲜活地突现出来。使其笔下,有的人物可爱,有的人物可怜,有的人物可憎,有的人物可敬。少君用他那理性而明快率真的文字,将人生舞台上的复杂故事,缩写在一幕幕的方尺之中,绝不絮叨,绝无拖泥,该停的时候嘎然而止,每篇的尾断都带给读者一片无尽的想像的天空........
较为认真地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网人是百合。她也是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长篇小说的人。她的长篇《天堂鸟》,她是最早从网上走到了网下的人之一。她的小说,充溢着在网上很罕见的澎湃激情。尽管她自己说过“从来就知自己不是作家”,但她其实是网上女作者中最具有传统气质的一位。尽管饱经了与其年龄不符的那么多的沧桑,受过了那么多的伤害,难得的是始终保有一颗纯真的心。《这样一种关系》是一篇描写一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的小说,如泣如诉的叙述,宛如一首热情洋溢的情诗。但是在纯真、热情之下,我们也隐隐可以发觉一丝挥之不去的痛苦、忧伤:“就象隔着玻璃看一幅风景画吗?还是象搁置在一起的两幅不同格调的风景画?人生是那么多的景色堆积而成,不同的经历和沧桑,怎能留下相同的色彩和风格?只因孤单,只因孤单我们就走向一个陌生的人,交出自己,然后失去自己?没有办法再仁慈些的,是不是?谁是谁的岸,谁又是谁的帆?我们真会骗自己,骗得象真的似的,编这样的童话,就象是喝酒,为的是使自己不要那么清醒。”
生于上海后到加拿大留学的路离,也是当时活跃在网络小说圈的女性。对于寄情于网络写作,路离是这样描述的:春暖花开之际,从电脑程序作业中抬起头来回顾二十多年的生活,开始了一次深刻的反省:我这样忙东忙西到底要干什么?生活不会永远在别处,生活到底在哪里?我还有多少时间?于是开始在网上写作。路离们的小说给北美华文网络小说界带来一种新的声音和女性的视角,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和光芒。
值得怀念的还有阿待的小说,她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当时网上都是无人能及的。她的当时已经出版过《处女塔》,海峡文艺出版社。她的小说在总体上都有着欧·亨利式的结构特征和博尔赫斯式的神秘色彩,但每一篇又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儿子》的深沉、《猫眼石》的怪异、《我的太阳》的感人、《处女塔》的气势、《饕鸭》的诙谐、《拉兹之歌》的纯真、《金手镯》的离奇、《路杀》的魔幻、《乌鸦》的阴郁等等,绝不单调。阿待小说的结构是精致的,文字是从容的,没有网上小说所通行的学生腔调。她的小说内容横跨海内外,纵贯历史和现实,这样的手笔,在网上创作中也很罕见。业余创作者偶有佳作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在总体上都保持着高水准。在阿待的创作中,我们已丝毫看不到玩耍、发泄、自恋的网络特征,而只有认真严肃的创造。在网上作者中,阿待可以说是最具专业水准的。
随着大多数留学生的毕业定居,结婚生子,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有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如啸尘(陈谦)的《鱼的快乐》、施雨《我家有个小鬼子》、斯绛的《戏缘》、奕秦的《雨晴》和沈方的《冬天》就都是这方面的力作。同时,既然网络已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那么,也就无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以网络本身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许,以网络本身为题材的网络创作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只不过这类作品往往具有网络“快餐式”的特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唐郎的小说《偶遇》。做为一名职业医生,唐郎的作品反倒有一种看上去与其职业不符的禅味。这篇小说以电子信件的往来演绎了一个网络上的前生今世的故事,就象是一则关于网络的寓言。
早期网络文学中的散文
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北美华文网络上的散文实在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令人留连忘返。“当网络时代通过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向我们走来的时候,网络成了一种时尚,成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亲密伙伴。网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思想。网络是个用电子将整个世界串联起来放置在一个十几英寸宽的屏幕上的神奇魔方!”(网猫语)
随着网络的普及,北美中文网站上诞生了一批网络散文写手,他们以极高的写作热情写性情文字,相对于传统文学媒体来说,他们的写作也许没有那么规范,也不像训练有素的职业作家那么斟字酌句,但是他们那些从心底里流露出的文字,却能在华文网络上大行其道,赢得了各自的读者群。在文学被冷落的今天,这个现象的出现很有意思,精雕细刻得那么优美的文字不被人看好,反倒是一些平时根本不大写文章的网络写手却赢得了读者,看来文学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至少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居住在美国西雅图的经济学博士王伯庆,是目前北美最受欢迎的网上散文作家之一,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写作心态:我坚持的写作风格?坚持小资产阶级情调。带点幽默感和故事性,语言生动一些,抓着机会就兜售一点国学馊货和文革语言,不失沧桑感。(王伯庆---)
王伯庆的散文属于写实性的,像、、、等,抒发的都是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到美国的,那些中国留学生的喜怒哀乐。
“总认为自己写作是不务正业。没办法,老是不务正业…喜欢看纯粹的,漂亮的文字。象冰块,在玻璃杯中清澈地撞响。也许喜欢的是声光结合的电子文字而已,总是没有动力和兴趣读名著或者任何理论。
在声音和颜色之中,文字懒洋洋地,满不在乎地自顾盛开得一蹋糊涂。也仍旧愿意因风起火。
喜欢静态的文字。富于风态地,错落有致地铺排开去,仿佛出于直觉。
在狂风之中,我仍然结绳记事…”----(枚枚语)
枚枚是在上和网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散文写手,其行文语态跳越新颖,为年轻的网上读者所喜爱。
在北美越来越庞大的华文网络写手队伍中,有很多的像枚枚这样的年轻的一代加盟。众所周知,美眉(妹妹)在聊天室里是很受欢迎的,只要有美眉出现,那间聊天室保证会热爱几分,这叫篷筚生辉。聊天室泡过一阵后,美眉们开始写文章,有的谈聊天室的感受,有的谈网络上的各种巧合艳遇,由于美眉们感情真挚细腻,她们的文章中有一种特有的凄婉和美丽,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在网络上,这样的散文作者数量不少。
号称聚集了最多的网络作家的银河网,曾要求每位作者为自己写一句话,美眉散文作家们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红墙:写字成了一种奇怪的爱好
踏雪:寂寞华年尘网中,且踏雪,寻梅去
玫瑰:我是冬眠在....里的一只懒猫
丽丽:用温柔的目光去欣赏着过去
伊可:全职所谓女强人,业余时间写点字自娱
施雨: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兰沙:喜欢在论坛上和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天儿,。。
梦梦:因为梦, 我能远远的飞翔
利枝:唯有梦与幻想,可以超越心灵的孤寂
精灵:热爱文字,如同一个女孩喜欢玲珑剔透的首饰
素心:我是冰冷温柔的霜花, 我是微风隐约的叹息
汪汪:在尘世幸福地活着。。。。。。
栀子:香清水影寒
月禾:一路跋涉一路踏歌袅袅炊烟是妈妈放飞的鸽
..............
正如评论家南帆所言: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许多人的目光开始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
早期网络文学中的诗歌
人迹罕至的地方
树木们褪去华美的叶子
它们曾经的喧哗和私语
也成为另一个季节的记忆
我想我喜欢和你裸然相对
指向天空的枝干如弦
如今要唱的都是
来自灵魂又直抵灵魂的音乐
…… 应帆--《冬野》
这是在北美华文网站里最常见的一类诗句,现代、简洁、娇情、小资。诗在其情感性质上和抒情方式显得较为纤细和朦胧,因而,比较适合于留学生们阅读。
诗歌网站和诗歌论坛的出现,可能是当年来华文诗坛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和最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之一,纯粹的华文诗歌网站和诗歌论坛的数目人们没有做过统计,国内较有影响的诗歌网站和诗歌论坛有、、、等。但在北美虽是先驱,但存留下来的则是有限的。
在北美界定一个诗歌网站是否受欢迎,人气旺不旺,论坛的访客数目是最主要的参考。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兰等人主办的《橄榄树》和陈克华主办的《新大陆》无疑最为活跃。集合在这两个网站周围的诗人对好诗的观念上差别极大,热爱《橄榄树》的读者比较倾向于“知识分子写作”,《新大陆》则反其道而行之,推崇“后现代的口语化”,颇具江湖气。
海外最早刊载华文诗词的网刊,应属方舟子主编的。最著名的有两个版块,一个就是《新语丝》的题头诗,所发表的都是网络上的原创性诗歌。还建有电子文库,以收藏古代、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经典作品和文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