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在故宫修文物 ——玉器专家张铁成

Image 2020-11-24

张铁成,北京最年轻的国家级工美大师,从事玉雕行业30多年了,坚守着北京玉雕的“皇家气象”,传承发展着中国古老玉雕礼玉文化,挖掘礼玉文化蕴涵,以精美玉雕来诠释我国道器并重的悠久文化。奥运徽宝“中国印”、奥运奖牌“金镶玉”、世博会印玺等,都是出自张铁成之手。

京派玉雕所传承的“皇家气象”,按照张铁成的话来说,便是“恢弘大气,造型简洁,文化底蕴深”,作品的刀工凌厉、细节繁复,可谓不惜工本。例如“皇家礼玉”工艺中的一项绝技——链子活,即使像张铁成这样怀揣近三十年的玉雕手艺,也是“既难又险”。难度在于链条取材于器物本身,要凭借刚柔适度的工具切割,削去“多肉”,每下一刀都要保证每节玉环的莹润无暇,且精准地安排好每节圈环的位置。

险就险在每根链条的形成,要保证每一节圈环完整无缺,做到环环相扣,圈圈相链,若损一圈一环,则全功尽弃。每一环的雕琢都需要两天的工期,整一条链就意味着至少两个月的不懈耐心。

张铁成从事玉雕行业近30年获得了各种奖项。2008年,作为《奥运徽宝》的创作者而一举成名;张铁成带领他的团队又陆续完成恢复故宫博物院清"二十五宝玺"的礼制,2008年"金镶玉"奥运奖牌,2010年上海世博会徽宝"和玺"的设计制作。

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经典作品,张铁成大师和他的团队不仅得到了整个玉雕界的高度赞誉,更是因此受到故宫的青睐,邀请他参与乾隆花园的符望阁、养和精舍、玉粹轩、三友轩、遂初堂等等玉器文物修复工作。

乾隆花园的装饰装潢,是各建筑中工艺种类最多、难度最大的一项,集合了木雕、玉雕镶嵌、竹丝镶嵌、雕漆镶嵌、珐琅镶嵌、銮铜镶嵌、螺钿镶嵌、织绣镶嵌、书画镶嵌和贴裱等工艺,因此还有“百宝嵌”之称,镶嵌材料大到掌心大小,小到黄豆大小。名贵材料也涉及到玉石、孔雀石、青金石、珊瑚、象牙、玳瑁、玛瑙、螺钿等。

到目前为止,修复、翻新、补配的梅花、竹叶就有几千个,仅占到修复总量的30%。

在修复中张铁成还是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做法,但同时也让观众看到在21世纪里修复的痕迹。

但故宫中的玉器文物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装饰材料破损、脱落严重,张铁成和团队中的修复人员一起查资料、实地勘察、绘制图纸,最终确定修复用材。

漫漫修复之路,我们同样也在期待着“乾隆花园”重现世间!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爆,恰恰彰显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

我们常常被日本的职人精神折服、为德国人的严谨和敬业感慨,却不曾想到在我们的国家里,隔着一道故宫的宫门,也有这样一群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人。

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传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