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玩杂说】各类竹雕技法及其代表人物

Image 2020-11-27

吴之璠与“薄地阳文”

清初,嘉定仍是我国竹刻的中心,竹刻名家层出不穷,他们除继承遵循朱氏技法外还多有创新。吴之璠是其杰出代表,他创“薄地阳文”浮雕,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吴之璠是嘉定竹刻家,字鲁珍,自号东海道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间。所创“薄地阳文”即是去地浮雕,介于朱氏高浮雕与浅浮雕之间。在构图上,充分利用竹材之质,如画之留白,刻画图案只占全器之局部,其余皆刮及竹理,使作品有空灵简洁之神韵。画面传神之部位,只用坚实而润泽的表层竹肌来表现。加之吴鲁珍绘画造诣颇深,善于用景物之遮掩压叠,所以能在浅浮雕有限的高度上,产生层次感,有透视力度。吴之璠松阴迎鸿图笔筒为难得的真品。

清 吴之瑶 松阴迎鸿图笔筒

松下坐一老者,袒胸露腹,右手拿鞋,左手拄地,仰首翘望天空。松枝旁飞来一只鸟,恰与老者目光相迎。构图简练,意境清雅。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笔筒更具画意。

吴之璠擅长多种刻法,立体圆雕、高浮雕造诣也很高。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看到鲁珍的一件黄杨木笔筒,爱不释手,并为笔筒题七言律诗一首,赞扬其精绝的雕刻技艺,从此吴之璠名扬天下,并誉为“三朱”之后嘉定派竹刻“第一高手”。

“薄地阳文”刻法影响深远,效法者众多。受吴之璠嫡传并载入《竹人录》的就有朱文友、王之羽等人。康熙以前,鲁珍所刻竹器,多署名吴之璠,或槎溪吴之璠,其作品流传至今者不多,而无款用“薄地阳文”刻法的作品却传世不少,皆为吴氏之弟子及其追随者所为。

“吴之璠制”款刻马纹竹臂搁,臂搁呈长方形,中间略鼓。松阴下一骏马,马躯体及松树杆枝,皆用竹的表层肤肌来表现,光洁润泽而有生机感。松之针叶剔刻细致入微,似在清风中摇曳;马右侧双腿弯曲抬起,欲奔跑,颇具动感。其余皆刮露至竹丝肌里,质朴无华的素地与简勒几笔图纹,相映生辉。臂搁背面有行书“吴之璠制”款。款略显生硬,可能是吴氏弟子及其追随者中的高手所刻。

清“吴之璠制”款刻马纹竹臂搁

臂搁上部雕松枝,虬枝苍健。刻画细腻的松针,似在风中摇曳,动感十足。中间一匹骏马沿山道向下奔去。马的神态轻松自然。下部雕山岩。整个图案均为剔地浅浮雕。背面阴刻楷书“吴之璠制”竖款。虽为吴之璠之弟子或仿效者所做,但流畅的线条,画面的布局意境,都无可争辩地说明其是一件高水平的艺术品。

辟竹刻新法第一人——周颢

周颢是清代极负盛名的竹刻家,字晋瞻,号樵、芷岩,晚号髯痴,康熙二十四年生于嘉定南翔镇,乾隆三十八年卒。其竹刻的创作年代集中于雍正、乾隆时期。

周颢幼年向王石谷学画,得其指授,作画极其认真,并专精绘画之事,后刻竹,名载《墨林今语》及《竹人录》。自明代“嘉定三朱”以来,刻竹之人皆能绘画,即竹人兼画师,而周颢则是画师兼竹人,是嘉定派三朱、吴之璠后的又一大家。

在竹刻中周芷岩的刀法有继承、有创新,他汲取诸家所长,以浅浮雕及浅刻为主,善用刀痕来再现笔墨意趣,并以运刀如运笔著称,是以南宗画法来刻竹的第一人,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面目。其善于雕刻笔筒、臂搁,并把山水画法之斧劈皴融入竹刻而独树一帜。他以刀代笔,将书画刻于笔筒上。其阴刻功力深厚,所刻山水、人物深浅浓淡、勾勒烘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画所不能到者,皆能以铁笔表现出来。《竹人录》中以诗人与竹人比喻,把周芷岩喻为盛唐时期的杜甫,可谓推崇备至,无以复加。

清 周颢竹刻山水图笔筒

笔筒底、口镶木,外壁浅刻山水图,山巍峨叠嶂,泉水淌流期间,苍松翠柏茂密参天,构图繁密而新奇。刻“乾隆甲子长夏,芷岩制”款。甲子为乾隆九年,即公元1774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