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炫技作,无一风字却句句写风,沈德潜:可与杜甫相提并论
在古诗词中,有两个意象很是特别,一者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另一者却因为前者时常被用来象征身不由己,这两个意象便是风和柳絮。风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处不能去,在天地之间或徐徐或呼啸,这样的大自由又怎能不让人心神往之。至于棉柔的柳絮,本就单薄娇弱,离了柳枝便如同无根浮萍,只能在风中飘零,风吹到哪里它便只能落在哪里,这样的身不由己自然也很能引起颠沛流离之人的共鸣和伤怀。
而风这一意象又因为季节的不同在描写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春风是和煦的,就像白居易笔下的“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夏风是炎炎的,就像高启笔下的“雉雏高飞夏风暖,行割黄云随手断”;秋风是萧瑟的,就像温庭筠笔下的“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冬风则是酷寒的,就像陆游笔下的“北风吹人身欲僵,老翁畏冷昼闭房”。
不过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四季的风会因为它所处的季节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它并没有情绪。那些诗句中他们之所以被赋予不同象征意义,其实表达的都是诗人当时的心绪和感受。秋日伤离别,秋风自然是免不了萧瑟。但如果诗人当时并没有伤别离的愁绪,相反他只觉秋高气爽,内心豪情万丈,那么他笔下的秋风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一首别开生面的秋风诗,他便是出自刘禹锡之手的《始闻秋风》,全诗如下: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致应该是公元836-842年之间,当时刘禹锡脚部有伤病,行动不便,所以很多事都没办法做,日子过得比较闲。闲得无聊了,又见秋高气爽,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炫技之作。
起首两句初次读之很容易让人误会,觉得是刘禹锡和恋人或友人分别后再会。但实际上这里的“我”指的并不是刘禹锡,而是诗题中的“秋风”,其实也是象征秋天。去年看完黄菊以后秋风便离诗人而去,今年诗人听到秋蝉的鸣叫,秋风便又如期而至和诗人相会。“秋风”本没有情绪没有想法,但是通过诗人拟人化的描写,一下子便让秋天变得生动而富有情韵,可以说别有匠心。
如果说前两句是以“秋风”的角度来写,那么三、四两句则是从诗人的角度来描写。五更时分秋风飕飕地吹来,诗人在枕边听到熟悉的风声,便知道是秋风又来了,“你”依旧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从镜中看见自己的容貌,又是苍老了许多。前四句结合到一起来品读,这哪里像是写秋风的去而复返,更像是写久别重逢的友人,让人读之惊艳。
读完前四句,似乎诗人有一种“秋风是人非”的惆怅慨叹。但是诗人并没有就这个情绪继续怅惘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写道“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这其实说的是诗人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那么诗人为什么会突然精神振作呢?
这自然而然引出了最后两句,秋高气爽正值极目远望的好时候,为了“你”我登上高台。这两句既说明了诗人对于秋风的喜爱,也反映出诗人虽然身有脚伤,但却自强不息的强大意志。这也和前文中所说的“一年颜状镜中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诗人颜状衰老,但是内心却依旧如砥石般坚定。
不得不说刘禹锡这首咏风诗,虽然全诗无一风字,却句句写风。而他也是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和品格融于诗中,让人读之不由感叹,“诗豪”之名果真名不虚传。而历朝历代文人对于这首诗也是赞誉颇多,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便评价这首诗可与杜甫的诗作相提并论。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对于这首诗的推崇。
对于刘禹锡这首别有巧思的咏风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