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周代文献中常看到“八音”的说法,那么,“八音”究竟是什么呢?

Image 2020-12-01

在两周时期,“乐”是与“礼”并列的文化。在读周代文献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八音”的说法,那么,“八音”究竟是什么呢?

它既不是八个不同的音阶,亦不是八种乐曲,而是八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按照《周礼》中的说法,八音是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八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形成的,所以,材质不同的乐器,其振幅亦不同,产生的音色自然大为迥异。

“八音”囊括了八种由动物、植物、金属及石材制作的乐器,从这八种乐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手工业、音乐领域的发展水平。

八音之一——金

这里面所说的金,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黄金。在汉代以前,“金”可以指代任何金属及金属制品。周代的金乐器,是以青铜打造的打击乐器(钟、镈、钲、铎、绕)。相比于一般的青铜器,青铜乐器对工匠的工艺水平要求更高。

毕竟,乐器的音准需要仔细调校,雕刻、打磨期间差之毫厘,就会让音准及音色谬以千里。在周代的乐器中,青铜乐器是最为“高大上”的,民间的贩夫走卒自然没有经济条件购买青铜乐器。当然,除了用以娱乐之外,青铜乐器还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

在所有青铜乐器中,结构最精巧的莫过于青铜编钟了,这种乐器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直至秦代仍流行于宫廷。通常来说,编钟是成套出现的,每一个编钟之间有逐级递进的音阶关系。在编钟刚刚诞生时,每套编钟还只要三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套编钟的数量便延展至几十枚。

天子、诸侯所使用的编钟,是受到礼教限制的,每套编钟的枚数越多,说明主人的权力越大、等级越高。

八音之一——石

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谁能料到大山里开凿出的石头竟能演奏出绝妙的音律?通常来说,商周时期的石乐器是由大理石、青石、石灰石或玉石雕琢而成的,演奏方式为敲击或打击。石乐器的声音比较清脆,在低音方面有较为出色的音质。

我国最古老的石乐器当属謦,这是一种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乐工会将謦悬挂在木架上,然后用木锤有节奏地进行打击或敲击,让謦发出悠扬的鸣响。打击乐器通常会起到稳定节奏辅助其他乐器演奏的作用,所以,敲击謦的乐工往往是所有乐工中节奏感最稳定的一个。

因为材质比较常见,所以石乐器不仅盛行于宫廷,在民间亦有百姓以石乐器自娱自乐。在古人以“巫”为名进行民间祭祀活动时,往往会演奏謦,并装扮成猛兽进行舞蹈。古人认为,这种仪式能够驱逐邪祟,保佑平安。

八音之一——土

土乐器,顾名思义就是陶土烧制的乐器,其形制与外国的陶笛相仿,但历史比陶笛久远。西方陶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可我国的土乐器却比陶笛足足早了千年。

土乐器中,最流行的当属埙和缶,一个是吹奏乐器,一个是打击乐器。埙我们比较熟悉了,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音乐家复原了埙的乐谱,使我们听到了来自商周时期的妙音。

相比于埙,或许大家对缶这种乐器比较陌生。

还记得典故中秦王被迫为赵王击缶吗?一些翻译者将这一桥段翻译作秦王敲打碗筷,其实这是一种谬误。秦王所击打的缶,其形状与瓦罐差不多。原本缶是一种酒具,但在后来酒宴上酒过三巡的人们喜欢借着酒兴击缶作乐,所以缶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

遗憾的是,因为缶是由陶土烧制的,所以具有易碎的特点,难以长久保存,生于千百年后的我们无缘一睹其风姿。土乐器与石乐器一样,造价便宜,周代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土乐器,自得其乐。

《墨子》有云:“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由此可见,传说中的礼乐并不是脱离底层社会的上流产物,生活在两周时期的底层老百姓亦能“玩乐器”。

八音之一——革

革乐器,是以皮革制成的乐器,以皮鼓为主。皮鼓的起源或是所有“八音”乐器中最早的,甚至在远古神话中我们亦可看到其身影。

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包括牛皮鼓、麋革鼓、蟒皮鼓、羊皮鼓、牛皮鼓在内的诸多革乐器。在后来的数千年里,每逢祭祀图腾、巫师降神,都会以鼓为主导乐器。

根据《庄子》的记载,鼓是由黄帝发明的乐器:“黄帝在位,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燮。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鼓不但可应用于演奏,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能看到鼓。

例如,更夫会用梆子、锣鼓进行打更,向人们汇报时间;战场上传令官会命人击鼓助威,提振士气;旧社会的衙门会在大堂外摆设一个“冤鼓”,供老百姓喊冤。在佛教、道教的道场、法会上,我们亦可看到僧、道以鼓来做法事。至于民间的社鼓更是普及各地,每逢迎神赛社、红白喜事,总有乐手专事鼓吹。

在周朝时期,专门负责敲鼓的“鼓人”地位非常高,其地位仅逊于大司乐。与鼓有关的礼乐文化,绵延了三千年。哪怕是在礼乐废弛的年代,鼓亦作为象征礼仪的文化符号,频繁地出现于大规模庆典或仪式上。古人修建庙宇、城池时,总会在某位置预留一座“鼓楼”,足见鼓对我国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

八音之一——木

商周时期的木乐器主要有敔和祝,虽然木头这种材料随处可见,但木乐器却不是凡夫俗子能买得起的,因为它的做工相当复杂。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椌楬也。形如木虎。按此十一字後人妄増也。乐记椌楬注谓柷敔也。椌谓柷。楬谓敔。柷形如桼桶。敔状如伏虎。不得并二为一。木部椌云柷乐也。楬下不云敔乐者、敔取义於遏。楬为遏之假借耳。敔者所以止乐。”

从清代流传下来的敔来看,这种乐器就像是上宽下窄的木箱,主体被工匠雕刻成伏虎的形状。在敔的顶端,有若干个木头拨片,每个拨片都能发出不同的音阶。

不过,敔在古乐演奏中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一般来说,是作为休止音来演奏的。在明清两朝的宫廷礼乐中,当中和韶乐演奏到结尾处时,乐工才会弹奏敔。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