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马踏飞燕”人尽皆知,为何从没正面照?专家:怕你憋不住笑!
大家中学时期一定学过“马踏飞燕”这篇课文,其详细介绍了这件古代文物的巧夺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个接触到的国宝级文物。
而“马踏飞燕”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儿八经其实应该叫“东汉铜奔马”。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新鲜镇人民公社第13生产队的村民正在地里挖防空洞。突然,一位村民榔头砸到了一件硬物。定睛一看,竟是一块满是花纹的石头。等众人将土层清理干净后,一个偌大的墓室出现在了眼前。
很快,考古学家便来到了现场。他们先后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便包含了前文中提到的“马踏飞燕”。
后来考古学家根据墓室里相关文献记载,以及碳十四断代,发现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距今已快有2000年历史。而出土的众多文物里,最著名的自然还是那件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的“东汉铜奔马”。其也被视作当年的年度文物,邮局还专门为其发行了邮票。
而当时全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一见到“马踏飞燕”,更是不吝赞美称其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无疑是一件国宝。
“马踏飞燕”的精美不止收获了国内历史学者的一致好评,1973年,其被先后送往英国和法国展出,同样得到了外国历史学家的一致好评。在1983年,“马踏飞燕”甚至还成了我国旅游局的标志,可见这件青铜器艺术水准之高。
如今,“马踏飞燕”静静地躺在甘肃省博物馆里,成了镇馆之宝。同时,其还在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虽然“马踏飞燕”在我国可谓人尽皆知,不仅上过语文课本,邮政还先后发行了5套邮票。但国人却从未见过它的正面,在所有流露出来的照片和邮票,甚至是课本插图里,“马踏飞燕”从来都是以侧面形象示人,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正面有破损吗?
其实不然,去过甘肃省博物馆一睹过真容的读者或许知道原因。下面笔者就放其一张正面照,相信大家可以看出端倪。不难看出,侧面的“马踏飞燕”看起来相当飘逸灵动,但一切到正面,表情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或许,是当时的雕刻者太追求侧面的完美,忽视了正面的打磨。
当然,也不是说正面就不够精致了,只是对于“马踏飞燕”这样一件严肃的文物,自然还是将其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世人合适。试想一下,倘若语文老师在课上教学,学生看到如此搞笑的“马踏飞燕”正面,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或许要大打折扣,这也是官方为何很少露出“马踏飞燕”正面照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马踏飞燕”里飞驰的骏马,按照古代相马经描述的良马特性来衡量,几乎没有一点不符合要求。看来,其不但是一件艺术品,还是古人用来相马的一件标尺。
如此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要被严肃对待。当然,不管正面多么滑稽可笑,依然无法掩盖其身上古人智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