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欧洲“中国热”:路易十四扮成中国皇帝,到处都是Cosplay

Image 2020-12-07

1700年1月7日,巴黎上流社会照例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皇帝”的宫廷舞会。皇宫贵族穿着华美的中国绸袍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国王的到来。

在乐队的伴奏下,当路易十四穿着中国样式的丝绸衣服,坐在一乘八抬大轿上走进皇宫时,引起一片皇宫哗然。

路易十四别出心裁的穿着打扮将“中国热”推向高潮。

可以说,路易十四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崇敬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欧洲曾掀起了一股异乎寻常的“中国热”。而这股“中国热”一吹就是一百年。

从贵族到平民,从吃穿住行到文化娱乐都沉醉在对中国文化的狂热追求中。

从法兰西到俄国,欧洲王室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就连俄国女皇都钟情于中国的瓷器,她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器,还在皇宫安装了一个青花瓷立式壁炉。

欧洲掀起的中国热

“中国热”的助推剂启蒙思想

为什么在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对中国文化如此感兴趣,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这还得从一场运动说起。

欧洲对中国怎么会如此了解和崇拜呢?

十八世纪时期法国的耶稣会根据在华传教提供的大量书籍、笔记、报告、著作,编辑汇总后,出版了三部巨大的丛书,《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回忆录》。这些书的出版在法国甚至在欧洲引起轰动,欧洲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呢?

当时欧洲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中国,几乎被描写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家”,一个“乌托邦”。处于康乾盛世的中国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国。

君主开明,贤臣众多;中国人正直有德,社会文明开化;

在官员任用方面,国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平民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权力体系;

在统治方面;君主以儒家思想实施“仁政”,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在宗教方面,国家允许宗教信仰自由;

佛教、道教、黄教都可以自由传播。

科举考试考场

这些对中国理想化的描述都是欧洲人想象出来的。他们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强加给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中国”。追求理性,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家不能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寻得多少滋养,便从这些文献中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

那些介绍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文献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他们在儒家文化中发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精神,这让他们倍感鼓舞。启蒙运代表着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

他们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阶层。他们渴望打破政治垄断,进入国家权力体系时,也有类似中国科举为主的文官体制;他们期盼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宽容政策。

其中法国启蒙思想最具影响的人物伏尔泰极力推崇儒学,抨击欧洲宗教专制。伏尔泰对于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推崇,正是他要借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儒学思想,用来抨击和反对当时法国的专制的宗教思想和封建主义。伏尔泰不断从中国思想文化汲取养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他的启蒙思想体系。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来自东方的一封信

1678年清朝康熙皇帝委托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写信给欧洲各国,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他呼吁欧洲各国派遣传教士来华。

在当时的欧洲,渴望前往中国的传教士有很多,但没有任何组织和政府愿意资助他们的出行而不得不放弃。但欧洲强国法国能做到这一点。

当时法国的君主路易十四已经完成了一列改革措施,包括解除了贵族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利,借此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对内,取消法院对国王敕令的否决权,拒绝召开王国三级会议。

他废除了首相,从此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方面他镇压叛乱,巩固海防,对外扩张;经济方面整顿财政,提倡重商主义;在文化上的专制,在宗教信仰上统一法国人的宗教思想,打击其他教派。他将法兰西变成当时西欧最强盛的国家。

他和康熙皇帝有相似的地方,幼年登基,都是带领着国家从动荡走向强盛,也热爱艺术。当 “中国热”刚刚在欧洲兴起时,路易十四就为他的情人建造了一座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特里亚农宫。

当康熙皇帝的那封邀请函在欧洲流传后,路易十四也许受到启蒙思想影响,或者对东方古国的向往和艺术的着迷。

康熙大帝

1664年路易十四派遣传教士前往中国。于1698年商船到达中国。路易十四的传教士代表团受到了清康熙皇帝的接见。他给康熙皇帝准备了丰厚的礼物,测高望远镜、天文钟、水平仪、天文仪器等。

康熙看到这些科学仪器后,不但准许他们自由传教,还在挑选使节其中的传教士做顾问。他们向康熙皇帝讲解天文现象和人体解剖学。

1693年他们治好了感染疟疾的康熙。10年后,经过法国传教士和中国官员的共同努力,绘制完成了《皇舆全图》。前后两次成功的航行,将两个未曾见面的君王拉近了距离。

船队从中国运去大量的茶叶、扇子、丝绸、瓷器等。当康熙的画像被传教士带到法国后,这才有了在凡塞宫举办的宫廷舞会上,法皇路易十四穿着清朝的服饰,出现在宫廷舞会上。

贵族们追随着他穿着清朝时期的丝绸衣服,整个宫廷内外都是Cosplay。

在十八世纪“中国热”吹遍欧洲大陆。中国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中室内装饰,丝绸,瓷器,漆器,绘画,园林建筑等诸多方面。

法国路易十四大帝

终究只能浅尝辄止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十七、十八世纪时期是一个重要阶段。中西两大文明体系实质性接触。

这种交流不仅在物质文化层面交流,而且还深入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层面。对于中国,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哲学、美术和音乐部分改变了中国人的学术传统和对世界的认知。

对于欧洲,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和艺术文化对启蒙思想起到了激励作用。这次交流从器物层开始,逐步向文化层和思想层延伸。

康熙皇帝曾经两次请求路易十四派更多的传教士来华,但是他从没有派遣任何官员和学士前往法国或者欧洲。

不受重视的西方传教士

虽然康熙皇帝对路易十四提供的礼物赞不绝口,他接受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但是始终不会将其推广到宫廷之外的地方。他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限制西方科技技术在国内传播,抑制汉人掌握先进技术,以免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同时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称霸欧洲,也依然被康熙皇帝视为蛮族番邦。学识丰富的传教士们,也不过是皇权下的奴仆。

这使得西方传教士的在中国根本没有发挥其能力,只能沦落成为宫廷画师。这也使得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导致中西方在科技落差越来越大,最终在晚清时期被满族骑兵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得溃不成军,致使国土沦丧。

中西交流最终因为罗马教廷对在华传教士未按照教会禁令传教的不满,遭到罗马教廷解散。这激怒了康熙皇帝,他遣散了几乎所有的传教士。导致这次中西文化交流终究逃不过浅尝辄止的命运。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