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海的“客厅”应该在哪里?

2020-12-08

“提升城市的核心文化竞争力,必须实行艺术资源的转化。”12月5日,“历史与现实——2020上海油画雕塑高峰论坛”在北外滩建投书局举行。这是上海美术界第一次以论坛及讲座的形式探讨中国油画和现代雕塑的发源地及发展现状。

本次论坛由上海海上油画雕塑创作中心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此次高峰论坛由上海海上油画雕塑创作中心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作学术指导;建投书局投资有限公司协办;上海油画雕塑院作特邀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马利画材有限公司、无锡凤凰画材集团、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作支持单位。

上海是中国油画、现代雕塑的发源地

早在1919年,上海画家徐悲鸿留法学习油画。之后,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颜文樑、吴大羽、常玉、陈抱一、关紫兰等艺术家去日本、欧洲学习西画。这批艺术家从上海码头出发,学成归国又回到上海,给上海带来了一个新的画种——油画。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艺术家将油画这门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上海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开渠等艺术家到北京创作巨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重要作品。

“上海是中国油画的摇篮,也是中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原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章永浩说,“作为上海的艺术家,我们感到自豪,更感到责任很大。”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提出“新海派”的概念,“和原来的‘海派’,已经有了四个不同之处,包括地域、时间、内核以及方法路径体系的不同。”

他认为,新海派不只局限于上海,已经扩大到长江三角洲,以及和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三位一体。“原来的海派,是把世界的经验带到上海,如今的新海派是要世界了解我们,即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上海的故事,说好中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数码时代的到来也是新海派的一个增长点。“我们还是要把视野放得更长、更远,更开放。”

上海需要文化“客厅”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助理、教授、博导姜建忠直言:“文化对城市而言是灵魂。”他回忆多年前吴冠中说的一番话,“吴老说,当下的法国无论经济、军事并不完全是领先的,但全世界还有那么多的朝圣者到法国去,为什么?就是为文化而去。”

“如果用‘客厅’去形容一个城市的特定场所,在巴黎可以联想到卢浮宫、奥赛,在纽约可以想到大都会博物馆等,那么上海的‘客厅’应该在哪里?”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李超带来题为《上海的客厅——国际都市艺术资源研究》的专题讲座。

在李超看来,一个城市的“客厅”,应该聚集这座城市最优秀的国际资源,足以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他列举了包括外滩公共艺术群、石库门艺术群在内的上海建筑“遗产”,“它们在世界的版图上是独一无二的。”

李超直言:“上海的‘客厅’,必须承担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海派艺术的学术担当。我们必须在上海‘客厅’里面实现让‘看不见’成为‘被看见’。”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我们有丰富的海派文化,也有丰富的江南文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院院长、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说:“上海艺术家一定会拿出更好的作品,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个城市、无愧于这个时代。”

论坛现场,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共虹口区委、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马利画材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海上油画雕塑创作中心签署《艺术品创作战略合作协议》《北外滩文化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文化艺术合作备忘录》以及《文化艺术合作协议》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