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首届“自然建造奖”在沪公布:“诗意”建筑背后的思考

Image 2020-12-09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近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行,现场揭晓了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和评委会特别项目奖4个奖项的归属。

评审委员会主席、知名建筑师王澍表示,“自然”不只是诗情画意,还关乎多样性,以及环境与社会的连续性,通过这一奖项的设立,他希望这样的思考在中国建筑中成为一种参照。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基于对当下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本土现实的思考,通过寻找建造的诗意重返自然之道,探寻中国本土当代建筑中的相似及相关理念。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分设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评委会特别奖四类奖项,关注已经建成的作品所体现的“自然”理念,并鼓励技术创新与跨专业的探索。

此前,评委会成员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的建筑基于自然,从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中生发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创造,而这一奖项鼓励中国当代的建筑师们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也对于近二三十年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进行的反思,并且试图找到再创造和往前拓展的一个源泉。

在颁奖典礼上,“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审委员会主席、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表示,“自然”不只是诗情画意,奖项对于自然的关注体现的是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至今的一种批判。正如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学家Claude Lévi-Strauss所提出的,人类所面对的各种冲突,最深刻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建筑学同样如此。

王澍说,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建筑在现代主义和中国本土之间逐渐浮现出一个有张力的空间。“中国涌现出一批建筑师,他们围绕自然材料的观念,把现代主义语言与之进行交叉讨论,最后落实到建造上。”在他看来,自然关乎多样性,关乎环境与社会的连续性,通过这一奖项的设立,他希望这样的思考在中国建筑中成为一种参照。

受到疫情影响,奖项的国际评委以视频方式进行致辞。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EMBT 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Benedetta Tagliabue认为,奖项的意义在于,“比起奢侈的、宏伟的建筑,它以高品质为标准,关注万物的起源,我们的地球和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点像是中国版的普利兹克奖。奖项展现出自然本身有多重演绎方式。”建筑与艺术历史学家、理论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Philip Ursprung则认为,此次获奖的建筑师和作品具有很高的空间质量与独特美感,表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建筑与自然、材料与技术、传统与历史的尊重。

家琨建筑设计的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

2020“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实践成就奖由建筑师刘家琨获得。评委会评审辞写道,“刘家琨的实践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方向,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地方文化,关注低技策略,并在其中努力注入自然和人性的力量,带着对中国多重传统的开放视野和对当下现实的感知与把握,回应中国建筑的当代性命题。”

在颁奖典礼现场,刘家琨幽默地自称为身处西南腹地的“中华田园建筑师”,他表示,自己长期以来的工作,都致力于让当代性充分介入现实,既有普适性、又希望有自己文化的根。其实践关注地方文脉、现场环境、建筑现实、低技策略、民间记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公共生活等。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杨树浦六厂滨江公共空间更新项目——边园

实践成就奖入围建筑师柳亦春以“边园”为例,展开了对“废墟”和“痕迹”两个关键词的思考。他认为废墟和痕迹都是一种自然的建造,是一种对时间的理解。在边园中,废墟像树木、石块一般,与风景融合。实践成就奖入围建筑师张雷基于自己的实践体悟,阐释了自然建造的三个特点:自然而然,即基本建筑是自然而然的建筑;自然材料,即自然材料记录时间,包含在地性的基因;自然场所,即建筑成为人和自然连接的场所,通过建筑感受更好的自然。

罗宇杰工作室设计的骆驼湾村廊架

建筑师罗宇杰获得了技术探索奖。评审委员会认为,“罗宇杰的实践关注可持续的建造方式,探索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去创造更为通用的空间。以钢木装配式结构为主要探索方向,他将不同结构原型的理性与当代文化的特质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力量感与生长感的空间结构。”

旭可建筑设计的勤勇小学民宿

绍兴桂园新村改造佚人营造

青年探索奖的获奖者包括佚人营造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王灏、旭可建筑(刘可南、张旭)和有声建筑(刘畅、高勤、孔德钟)。对于这三组年轻建筑师,评审委员会认为,“王灏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传统营造文化的复兴,而又脱离了简单的怀旧和乡愁,在现代建筑的形式与传统工艺的技法之间,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张力和差异性的空间体验”,“旭可建筑的实践将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传统的理性逻辑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地方探索相结合,通过对不同建造体系类型的选择和组合,营造出一种与日常生活和共有记忆相关的场所”,而“有声建筑的实践探索试图在日常性的材料中寻找一种诗意的表达。对建筑的物质性的关注,使得他们能够以微妙的空间组织,在一个日益以视觉经验为主导的世界中,重新将身体还原为感知的主要媒介”

王澍设计的宁波东钱湖田螺山的茶室与展厅

在颁奖典礼现场,王灏通过图绘长卷诠释了江南地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关系,讲述江南的古村落的建造哲学,以当代的建造手段延续古老的建造传统,重塑自然结构下的诗意生活。刘可南、张旭围绕着“场地和建造”,以近期实践为例,解读了建筑如何回应既有地景以及建筑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声建筑的演讲代表刘畅以斯德哥尔摩森林公墓为引,认为其表达了自然与精神的完美融合。有声建筑的前汾溪乡村美育中心——八个小房子和一个大房子,诠释了针对不同的场地和使用情况如何做出不同的解答、建构的逻辑如何与体验相互激发、并与自然相互联系。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景德镇丙丁柴窑

此外,评委会特别项目奖获奖项目包括丙丁柴窑(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台州当代美术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竹里(创盟国际)、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工作室)、容园(因园工坊)、柔物(直造建筑事务所)、香港大馆(赫尔佐格&德梅隆),以及上海M2游船码头 (原作设计工作室)。

2020“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嘉宾合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