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求书法之道|第三讲 篆书的由来
2020-12-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的演变。在“悟求书法之道”系列课程第三讲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黄正明教授将为同学们介绍篆书的由来。
“篆书又分为大篆书和小篆书,大篆书主要是秦代以前的书体,主要体现为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黄教授介绍,大篆书古朴厚重,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而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书)越多,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文字价值和艺术价值就越高。在课程中,黄教授特别展示了越王勾践的剑,其剑身所刻的篆书因为笔画中有鸟头的形状,故而被称为“鸟虫篆”。
在黄教授看来,每一种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还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方块字体。”黄教授表示,小篆的出现对后来各种书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了解了小篆,也将对中国书法的书体有初步的认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