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物考古遇上潮流盲盒——中国博物馆文创新观察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袁月明摄
新华社郑州12月10日电(记者桂娟、李文哲)12月初,一位中国网友先后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帖,图文直播“考古盲盒”开盒全过程,并刨出兔首印章和青铜虎符,吸引大量网友转发、留言咨询购买事宜。
网红“考古盲盒”由河南博物院出品,名为“失传的宝物”,设有“传承”“史诗”“传说”等级别。不同级别所能挖出的“宝物”稀缺程度不同,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或杜岭方鼎等“宝物”都可能被挖到。
“当然,‘宝物’并非真正的古文物,而是做工精美的文物仿制品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为还原考古发掘过程,包裹“宝物”的“土疙瘩”里面掺有古都洛阳北邙山上的土质,自带古代陵墓的神秘,盲盒还附赠有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
工作人员演示“考古盲盒”的开盒过程。新华社记者袁月明摄
据宋华介绍,几轮补货依然供不应求,8日晚紧急补货的600个盲盒在35秒内被一抢而空。目前线上商店只开了预售,已联络文创企业增加生产线,在预售的基础上慢慢补货。
近年来,盲盒颇受中国年轻消费者欢迎。这些装有动漫影视周边产品或设计师原创玩偶的盒子,特别之处在于盒子上没有标注里面装的具体是哪款,消费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揭开谜底。
不久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品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设计者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和纹样为基础,参考鸮、饕餮、觥大、觥二、凤鸟等形象创作出趣味十足的手办。这款盲盒的抽奖在微博收到了4万多次的转评赞。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则将收藏的青铜大立人、铜戴冠纵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设计成玩偶模型,创意感十足。
工作人员展示从“考古盲盒”中挖出的虎首印章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袁月明摄
“‘考古盲盒’挖到的宝物都是文物复制品,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玩家还可以学到不少文化知识。”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认为,“考古盲盒”给盲盒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让文化知识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寻,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博物馆文创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创意,逐步实现文化传承和消费升级。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考古盲盒”火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盲盒”成为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的一种载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