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建筑|我们的森林

2020-12-15

24HOURS|LIVING ARCHITECTURE

“ 20 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 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伊东丰雄

与自然相协调的建筑追求,在今天看已是司空见惯的建筑设计哲学。而伊东丰雄初次践行类似概念,却可追溯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

那时,日本横滨市内,一座由刚出茅庐的他操刀设计的“风之塔”横空出世,也让这位之后获得普里兹克奖的建筑设计师开始为世人所知。风之塔貌的第一特性,是它的“可变性”:建筑体中支撑结构的铝板和铺于塔上的亚克力镜面间,藏有十几个环形霓虹灯和底部的几十个泛光灯,灯体均会依据光照和分贝的瞬时情况,改变发光的方式。让风之塔可以随时对周边环境产生反应,拥有了独特的易变性。

风之塔

令建筑体随外界状态而改变,称得上伊东丰雄为建筑和自然建立关联和连续性的最初级,也是他创作初衷的一部分。而从使用玻璃幕墙这样谦卑感颇强的建筑外壳,去弱化建筑体本身的强势;到建造时活用各类自然元素,为建筑注入天然的“自然属性”;再到试图以更临时、短暂的建筑,瓦解建筑的永恒性,消解建筑对自然的占据.....此后的数十年中,伊东丰雄用愈为成熟和果敢的方式,让他的创作初衷得以维系,将自己的建筑哲学表达得愈备深度与广度。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方式,便是让“自然进入建筑”。

银色之屋

濑户内海上繁星般散落的岛屿中,有座名为“大三岛”的小岛。

远离都市,宛如世外之地的小岛,也是伊东丰雄心中的伊甸之园。初次抵达时,他便为当地的美丽自然而流连不已。之后,他在岛上陆续设计了几座美术馆和博物馆,还将他在东京的住宅复制到了此地,取名“银色之屋”

这栋建筑体十分奇特,让人完全联想不到家宅的样子。菱形交错的铁骨架构成了轻盈感十足的屋顶,让雨雪与风都可穿贯而入,拂扫在屋内中人的面颊上。这般体验也践行了伊东之愿:创造让室外自然可以进入其中的建筑。或说,让建筑本身,以人与自然间的媒介之名而存在。这样与人和自然都紧密相依着的建筑,也算是伊东丰雄式的“生态建筑”了。

银色之屋

也许有人会说:置身在自然中,才是最简单直接去亲近自然的方式,人造的建筑永远是突兀的。说法是无谬,却并无意义。毕竟我们只有在非日常的生活状态下,才可以心无旁骛地面对自然。工作、交友、购物、书店、餐厅、家居、影院.....海量的生活需求早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底线,也关联着最多的幸福感。如何在现有的生活方式下加深与自然的连接,才是建筑师拥有考虑空间的事情。

所以,银色之屋这样的作品,虽样式夸张,只具实验性,却是在尝试让自然走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作品,自有其意义所在。人们需要饱满地生活,所以需要它带来的那份启示。在审美和应用意义之外,这样的建筑也具备着不可忽视的“表达力”——表达天与人的羁绊,表达看似安居红尘我们,对自然从未失去的渴求、敬畏与期待。

左:冥想之森

右:Tod's 表参道店

这份对自然的表诉,也为世人所共期。相似的表达方式,在不同领域绵延不绝着。譬如,若你最近去到北京侨福芳草地,一定会对他们倾心打造的艺术装置——“未来之森”印象深刻。

北京,侨福芳草地,“未来之森”

走进侨福芳草地,地下二层的那一大片“森林”立入眼帘。走近而观,建筑中真有自然——树木高耸,绿意茂盛,花朵旖丽,本为其他缘由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时沉浸在苍翠盎然中,恍如身处别地。

上到二楼远望,才发现整片“森林”的形态,是一个巨大的无限符号(∞),“无限”本身,也意指装置中的可循环式设计:装置上方设有数个并列而存的吸收板,在灯光的多色变幻间,已将自然界的光照、水分等能量进行转换,为装置中植物提供持续不息的生命之源,也让花卉不断生长与绽放。令侨福芳草地中驻足或经往的人们,感受到生态的循环性和自然的生命力。

其实,城市综合体空间中的这样一处“森林”,对我们的意义远非这一点。

城市综合体空间的本质是什么?——可以响应和满足人们的大量生活需求,完全牵连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感官、情感需求、人居文化.....说起来,可谓具备着天然“现实性”的地方。

而侨福芳草地呢?以领先的环保设计、“永续发展”为理念的侨福芳草地,无论是在通透空间中点缀辉映的、丰富多元的海量艺术品——让这里成为比寻常美术馆更具艺术性的动人场所;还是京城最具引领性的品牌店铺与多样食肆,都让人们愉悦地停留在此。

从生活方式角度讲,侨福芳草地当然是一个优雅而富有魅力的综合体,却也非“综合体”三字可去完整形容的。在表面的美好和艺术性外,来到侨福芳草地,我们总能在那里发现不少连接着环保理念的艺术品——“未来之森”便是其中典例。这方面,完全体现了它在支持着人们生活之外,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一如既往的高度关切之情。

它有主张,有倾向,有立场,它仿佛一幢“活”的建筑。这“活”,自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来源于来到这里的人们的行动、意识和思考。久而久之,人与这个特别的空间,也会在彼此的交织中,相互改变。

可以说,侨福芳草地出现在我们与宏观环境之间。人与建筑相连,建筑又与自然相连,这样的情感逻辑,和伊东丰雄在银色之屋中的表达也颇有殊途同归之处。

其实,“未来之森”这样的装置,在艺术领域中可归入“生态艺术”一类,可和Ursula BIEMANN、Neri Oxman这样的生态艺术家的作品不同,“未来之森”不仅是表达了环保理念的作品,亦是“自然”本身——可以真实进入到生活场景中的自然。它的存在方式,比起伊东丰雄的设想和生态艺术家们的主张,都更为切实而具象。

以明晰之形式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未来之森”,完美映照了侨福芳草地的人文关怀之心。而将自然导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建筑中,旨在为生活和自然提炼出了更深刻的羁绊和连接。

侨福芳草地,本身算得上“城市”这个超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微观的生活群落。虽是微小,却在它存在的时间里容纳了太多人的生活与真实,见微知著,足可映射人、自然、时空三者的交织关系。一言以蔽之:互联性和共通性仿佛孪生兄弟,起因和结果也是始末难清。


2020年,非常事件不期而来,我们虽历经心忧,却也收获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同理与共情。它不仅让我们与他人感知互联,也足以引发对周遭化境、广袤自然的深远思虑。所以,当现在的我们看到“未来之森”出现在最熟悉的地方,也会在视觉的冲击外,得到以往难得的情感体验吧。

给予人们这样的体验,也是一座城市综合体为未来的新生活方式带来的一种尝试,代表着这类场所可以达成的崭新意义:好的场所,终归可以将自我进一步拓展。人与建筑,能比想象中变得更无边界,人们居于此,游于此,观于此。它不仅完善和优化了我们的生活与审美,也让其中的我们得到珍贵的体悟和反思。

撰文 Thalia

首图来自岩田健光母与子美术馆,伊东丰雄设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